喵喵网

 

 

搜索
喵喵网 群组 休闲 时尚 国学新知 求国学旧知:文化穿越 论语扯淡 (学而篇·第3章) ...
查看: 12534|回复: 178
go

求国学旧知:文化穿越 论语扯淡 (学而篇·第3章)   [复制链接]

楼主
007 发表于 2011-3-11 18:57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11-5-7 19:26 编辑

  一听说国学,007就肃然起敬。一听说国学还有新知,007就求之若渴。可转几圏,等了几天,007非常失望。天恒爸爸,如果贴出来的若干也算是“知”或“新知”,我就不学了,还是让我学点国学旧知吧!
  没有想到国学大师们都那么无私大方,明明是自己的真知卓见,还硬要说是孔子孟子的思想。当然,这种做法并非今日才有,好像汉代以降就有这种文风了。弄得像007这种后学后进都不知道孔子是谁、他说了什么了。
  恕007愚钝,先给此人上点基础课启蒙吧,让他知道孔子究竟说了什么,明白孔夫子的本意是什么。这些虽然不是什么“新知”,却比较可靠。

目录
论语   #59-62
第1篇 学而
  第1章 有朋自远方来 #28-36,41-50,65
  第2章 仁以孝弟为本 #37-40,51-58,66-73,79-151
  第3章 巧言令色鲜矣仁 #152-174,176-
第7篇 述而
  第1章 夫子述而不作 #74-78  
第11篇 先进
  第4章 于吾言无所不说 #175


点评

迷糊的老猫  @油条 我最爱吃油条,真伤心  发表于 2011-5-3 14:35  回复  
007  对,不吃别人嚼过掺杂着别人的口水的东西,也不吃加了这个或那个新式牛奶,更不吃明矾多甚至加了洗衣粉显得很膨很脆的油条。  发表于 2011-3-23 13:33  回复  
油条  LZ好认真。 我做油条的,就知道,明矾加多了才够脆,没有哪根不放的。不过自己吃的时候是不放的。  发表于 2011-3-23 12:57  回复  
已有 3 人评分贡献 鲜花 收起 理由
ccpaging + 10 + 50 喜欢
子玖妈妈 + 10 + 30
vivianda + 1 呵呵,视觉独特

总评分: 贡献 + 21  鲜花 + 80   查看全部评分

2#
火车 发表于 2011-3-11 19:1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点评

ccpaging  中午吃面,放了少许辣椒,把俺辣的够呛。俺想,难道这就是传说中,加了、、、唉,怀念那颗旧辣椒,没有被化肥浇过,没有被掺过新的佐料。  发表于 2011-3-11 20:19  回复  
007  严肃一点,不许笑。我们一起等着老师来上课。  发表于 2011-3-11 19:17  回复  
3#
子玖妈妈 发表于 2011-3-11 20:2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007 的帖子

007已经在孔子论朋友中谈过自己对狂狷的认识了,据说那是和孔子合著的。你这里继续合著,让我们学习学习,这种文风倒是新鲜的很。

点评

007  谢谢你来送花!荣幸之至!  发表于 2011-5-6 11:38  回复  
4#
火车 发表于 2011-3-11 20:5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子玖妈妈 的帖子

你看人007多实诚呀,加了自己的东西,就大大方方的亮出来,绝不会藏藏掖掖,把自己的东西硬说成是孔子的。

点评

007  既然你说狂是一美德,就别拿这事讥讽007。和孔子合著论语的人多了去,远如朱熹与孔子合著的《论语集注》,近有南怀瑾与孔子合写的《论语别裁》  发表于 2011-3-14 11:59  回复  
子玖妈妈  孔子都和他合著了,他应该知道孔子说什么啊。我们问他就好了。  发表于 2011-3-11 23:07  回复  
5#
ccpaging 发表于 2011-3-11 21:0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谁能帮俺解解惑:“因材施教”是孔子说的吗?

回复 # 007 的帖子

育儿网站好像最热的话题就是择校,在有关于此的讨论中,常常听见“因材施教”。
查了查书,似乎“因材施教”是朱熹的引申。请教下,从孔子的著作中,哪里可以推出这四个字?孔子之本义是怎么个“因材施教”。
例如,这个“材”是指好木头、烂木头的意思呢,还是指楠木与花梨木的区别?
6#
火车 发表于 2011-3-11 23:1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007 的帖子

那我不笑了
7#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2 06:36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ccpaging 的帖子

是朱熹说的:“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朱熹.论语集注》),还可见如下之分析: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20004
8#
ccpaging 发表于 2011-3-12 10:4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天恒爸爸 的帖子

看了,俺还是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俺的问题比较简单:
这个“材”是指好木头、烂木头的意思呢,还是指楠木与花梨木的区别?

点评

007  我承认,我一向不真诚,我从来没有说过实话,我的真诚度为0分。  发表于 2011-3-13 22:20  回复  
火车  我有罪呀。我不该在2楼偷笑。  发表于 2011-3-12 18:47  回复  
子玖妈妈  写帖子不论观点如何,讲一个真诚。在这点上丰禾妈100分,cc85分,火车不及格。007因为是和孔子的合著者,我不予点评。  发表于 2011-3-12 14:01  回复  
火车  什么呀,这怎么叫语焉不详,这叫辩证法和国学的完美结合  发表于 2011-3-12 13:10  回复  
ccpaging  看到语焉不详的肆意延伸,就觉得,嗯,可能有猫腻。  发表于 2011-3-12 12:02  回复  
火车  哈哈,欧几里得遇上孔子  发表于 2011-3-12 11:56  回复  
9#
daisy 发表于 2011-3-12 13:36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isy 于 2011-3-12 13:50 编辑

回复 # 007 的帖子

后人个个都认为自己高明,对孔子的东西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都认为自己的解释是最合理的。有人为了自己的目的,把自己的说法搭上孔子说的,或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歪曲了古人的本意来灌输给大众...
其实对于古人说的东西,最好看他们的原作,以经解经。只可惜我们都太懒,不愿花时间去看原始的东西。

就拿那个“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来看看南怀瑾先生的解释,跟我原先理解的完全不一样: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四科高弟之一。孔子说的言语、文学、德性、政治这四种才学分类,宰予等于是孔门那个“学府”里的后起“语文系”的系主任呢!言语嘛,宰予的长处就是“利口”。“宰予昼寝”据古人的解释是白天里睡觉——大概睡午觉,或睡懒觉。被孔子看到了,就骂他:“朽木不可雕也”。这个烂木头无法雕凿。“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个烂墙去粉刷也粉刷不好。“于予与何诛!”该死!该死!因此中国过去守老规矩的读书人,不敢睡午觉,都是受这一段话的影响。我们知道,历史上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也是有名的理学家,他就不敢睡午觉,尽管忙成那个样子,还是不敢睡午觉,怕孔子会发牢骚“——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所以曾国藩改成睡晚觉。早上起得早,公事又多又忙实在受不了,没有办法,只有在吃晚饭以前,睡一下,然后夜里精神又好。这个昼寝的教训,在古人是这么严重的事。

  后来到了民国初年,洋学堂是学的西方文化,新的规矩一定要睡午觉,尤其那个时候,德日式的训练风气来了,早起有朝气,补充的休息时间便靠午睡,否则不合乎卫生。那么“宰予昼寝”的问题怎么办呢?有人便提出如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意见,说这个不是“昼”寝,是“画”寝的错误。因为宰予没有事,常常在寝室里头“画”壁画。除非幼稚园的学生,可能偷偷地在墙上乱画,宰予又不是小孩子,为什么要在墙上乱涂。读书不多真难,后来才知道受了康有为他们的骗。这个“画寝”的问题,最先提出的是梁武帝,后来宋代也有个人照此讲过,说宰予并不是白天睡觉被骂,而是他在寝室的墙上乱画,所以孔子骂他。康有为他们的说法,并非创见。

  然而,据我们的了解,古人对孔子这两句话,似乎都曲解了。据我的研究,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这根木头的内部本来就已经腐坏了,你再去在他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没有用的;“粪土之墙”,经蚂蚁、土狗等爬松了的泥巴墙,它的本身便是不牢固的,会倒的,这种里面不牢的墙,外表粉刷得漂亮也是没有用的。等于房子烂了,你把他整理起来,像用现代的三夹板、甘蔗板、壁纸一敷,走进去看看很漂亮,但架子松散,这是不对的、靠不住的。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懂得他是说宰予的身体不好。只好让他多休息一会,你们对他不要有太过的要求。这个道理,我是从学生中体会出来的。因为我有几个学生,能力好、智慧高,他的才能见解,老实说我都佩服他。但要命的是,交给他一件事情,一个月都没有消息。骂他吗?不忍心。实际上他三天两天就患感冒,一天到晚都必须与床为伍,没有精神,只好躺下来睡觉。我才发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不是说他坏,而是他的底子太弱了。但是人很奇怪,身体弱的人头脑都好,试看《孟子·尽心章》里:“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一个有病的人,因为经常在病苦中,身体没有其他的活动,所以会多思想、会搞学问。体力好的人,运动得锦标的,要他写两篇,他很吃力。这两件事,不可得兼;体能好,智慧又高,文武具全的人太少了。学问、德业好的人多半体弱多病,这是事实。所以孔子说:“于予与何诛?”对于宰予不必过分诛求了。“诛”者求也,在此不可当杀人的“杀”字用。“诛”也是要求的“求”,这里“于予”的“予”就是宰予。换句话说,你们对于宰予,何必要求太过呢?就让他睡个觉吧!

  接下来: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孔子说,从前我听了一个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年纪大了、人生经验多了,听了一个人说的话,还要观察观察他的行为。这个改变,是宰予给我的启发。

  古人根据这些话解释说,孔子对宰予恨极了。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从生活和教学的经验中体会,便可知孔子这样的话,是说他从前看到一个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这个人将来一定有成就——“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他发现并非如此,一个人即使有才具、有学问,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充沛精力,也免谈事业。一个人做事业,必须要强健的体力,饱满的精神。所以孔子说,我看了宰予,对人生看法有了改变,天下事实在并不简单。有人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具,他却一辈子做不好事业,因为他的精力不足、精神不够。所以曾国藩的相法便说:“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有道理!所以我认为这一节是这个意思,对与不对,还待大家再研究。不过我个人至少到今天为止,认为是这样的。只是古人把孔子描写得太古板、太迂腐了,其实孔子非常通人情。

点评

sour  那么孔子到底是让他睡觉还是不让他睡觉呢?恕我愚钝还没有领悟  发表于 2011-6-10 16:46  回复  
daisy  对!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发表于 2011-3-14 14:13  回复  
丰禾妈  回楼下:我可能没说清楚,一个正常的人不大可能自称圣人的,圣人都是后来追认的。  发表于 2011-3-14 13:31  回复  
daisy  在我心中,孔子确实是个圣人。他说的直达人性,都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我喜欢看南怀瑾的书,就是因为他不是搞学术,搞学术难免有流弊  发表于 2011-3-14 12:22  回复  
daisy  错了!孔子学说被“圣人”利用,就变成“圣”旨。这叫啥?包装?他从来没把自己当圣人,他当时要造个反不要太容易!圣人都是后人给他冠的  发表于 2011-3-14 12:17  回复  
丰禾妈  孔子是个人的时候通人情,是个圣人的时候就不通人情了。 通的是圣情,这个“圣”是“圣旨”的“圣”。  发表于 2011-3-14 11:49  回复  
已有 1 人评分贡献 收起 理由
ccpaging + 1

总评分: 贡献 +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007 发表于 2011-3-12 14:1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宰予昼寝:一种雷人的解释

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11-3-12 15:09 编辑

回复 #9 daisy 的帖子

  上课了,上课了,终于可以上课了,谢谢daisy老师!
  老师,关于“宰予昼寝”,我在大学时听到一种更加雷人的解释,说出来供老师一晒。
  当年,我们研读到这一段时,觉得非常费解:宰予不过是白天睡懒觉,孔老师何必发那么大的火?还毫不留情地骂人家是“朽木”,是“粪土之墙”,对其不抱什么指望了。
  有同学提醒说:不会是白天睡懒觉那么简单,关键是,宰予为什么白天睡懒觉?他到底干了什么让老师这么生气?
  于是,大家开始发挥想象力,揣测孔老师批评宰予的真实原因。猜下来,大家一致同意:宰予大白天不是一人在睡懒觉,而是和太太一起睡觉……孔老师知道真情之后才勃然大怒……

点评

hmchm  厉害!CC与007从数学转战国学  发表于 2011-3-24 13:00  回复  
crystal2010  太雷人咧!  发表于 2011-3-15 10:42  回复  
007  嗯,这才是国学“新知”!  发表于 2011-3-13 22:21  回复  
火车  不对,“宰予昼寝”是“就算杀了我也要午睡”的意思。  发表于 2011-3-12 18:42  回复  
11#
ccpaging 发表于 2011-3-12 14:2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daisy 的帖子

俺最怕的是引申的引申,就像“因材施教”,本是朱熹老人家的对论语的拓展和引申,后人在朱熹的这句话上拓展和引申,如此下去,扎实的学问研究难免演绎成流言蜚语的不严肃。

南怀瑾先生追本溯源,又有真知灼见。不愧大家。

但俺还是那个简单的问题:
所谓“因材施教”,从论语中看来,您认为,这个“材”是指好木头、烂木头的意思呢,还是指楠木与花梨木的区别?

点评

油条  做油条讲究,料少油多,料多了成麻花了,油少了,卖相一塌糊涂。缺一不可。  发表于 2011-3-23 13:08  回复  
油条  油条炸几次出去卖,就得凭良心了。因为只有吃的时候才知道这味道究竟是对的还是不对的。  发表于 2011-3-23 13:05  回复  
ccpaging  紧急更正:但是,如果再有一人在 007的同学的推测的基础上再推测,俺觉得,只能算是他研究007的同学的学问,而不是研究论语的学问。  发表于 2011-3-12 15:19  回复  
007  同意。但是,提醒一下,前面提了是007的大学同学做的问。  发表于 2011-3-12 15:11  回复  
ccpaging  但是,如果再有一人在你的推测基础上再推测,俺觉得,只能算是他研究007的学问,而不是研究论语的学问。  发表于 2011-3-12 14:56  回复  
007  如南怀瑾的诠释算一说的,007同学的推测也可以成一说。呵呵,学问原来这么容易做。  发表于 2011-3-12 14:44  回复  
12#
子玖妈妈 发表于 2011-3-12 15:1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3-12 15:13 编辑

回复 #11 ccpaging 的帖子

因为你帖子的真诚度有85分以上,所以这个问题我来尝试回答。
1、孔子并不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能教,他认为有种学生是教不来的,就是那种不愿意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人。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  卫灵公》)大意是:“不说怎么办、怎么办来提醒自己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2、孔子也承认自己教育有失败的时候,比如对冉有,他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  先进》)大意为:冉有不再是我的学生,各位同学可以敲着大鼓去批判他”。
  所以从论语看,孔子虽强调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但也认识到客观上有些学生是无法成才的。
至于你说的因材施教的材是什么,我只能说孔子主观上仍然会教烂木头,但客观上他也知道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13#
ccpaging 发表于 2011-3-12 19:1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子玖妈妈 的帖子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对此,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说法。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把《论语》中的 末,理解成 没、无。但是,论语中,表否定的词多得很,就是没有 末。末,在这里应解释为,树梢、末尾、最终。孔子说:不要说“怎么办怎么办”,(要说)我最终怎么办了(它)才行。   

“鸣鼓而攻之”的典故,俺觉得用来作为“因材施教”有点欠妥。冉有算不算“才”,俺觉得是可以怀疑的。冉有曾率领左师抵抗齐军并获得胜利,又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冉有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孔子要同学们鸣鼓攻之,我觉得,这一切都很正常,并不能说冉有没有成才。

再说说俺自己的看法,子9同学的说法,其实还是心有成见,即因材施教的材是好木头和烂木头,当发现自己推出的想法与“有教无类”冲突时,便直言孔子的思想有矛盾。个人以为,这样的推论过程还是值得继续推敲的。

子9妈妈说提问要真诚,俺觉得很重要。尤其是参与谈话的人都是聪明人的时候。因为只要不真诚,立场就不能坚定,非心所想所愿嘛,难免会有所掩饰。不幸的,大家都是聪明人,一有掩饰就难免被看出来。

论语中的孔子,俺觉得是真诚的,而且孔老先生的思想是一致的。基于这两个判断,俺觉得,当我们在理解论语时出线了某种不一致,首先应该反思,我的理解是否出了偏差。

所以,不妨试试,站在“有教无类”的立场上,重新去理解“因材施教”。

点评

ccpaging  被看出来了,那不是我写的。链接在此: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147449_91981.html  发表于 2011-3-12 21:52  回复  
子玖妈妈  这个有人解释是谁?  发表于 2011-3-12 21:34  回复  
14#
子玖妈妈 发表于 2011-3-12 20:2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3-12 20:24 编辑

回复 #13 ccpaging 的帖子

对于孔子有不同理解、看法很正常。大家把自己看到的不同版本说法、心得都可以拿出来交流一下。也许会触发一些思考和学习。
15#
子玖妈妈 发表于 2011-3-12 20:4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ccpaging 的帖子

另外,我不认为孔子认为有些学生教不来是矛盾,而是一种诚实 。

点评

ccpaging  我这里说的一致性实际上是数学上的一致性。用在这里指论语中孔子的问答均是基于他自己的思想,这个思想是统一的,语言形诸文字也是统一的。  发表于 2011-3-13 00:36  回复  
16#
daisy 发表于 2011-3-12 21:2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isy 于 2011-3-12 21:27 编辑

回复 #10 007 的帖子

007老师,千万别叫我老师,您才是啊,您是我们大家的数学老师!
我只不过是个天天围着儿子转的一个普通妈妈。

在中国文化上,我们都只是小学生。
不知道现在社会上熟读古书,儒释道各家都有研究,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还有几位?
南怀瑾先生是其中之一。他才是我们的老师。

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我们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同样一句话加上不同的语调语音,意思可能截然相反。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文字随着年代的变化,其中的意思变化可能面目全非。

我说孔子的这套理论高明,就高在不管什么年代,不管什么人都能拿他个话来个解释,还煞有道理,到理讲不通的时候,就怪孔子,不是我说的,这可是孔子说的。哈哈,我们每个人都能成就一套自己的“学说”。不得了,不得了.......
难怪释迦摩尼讲了49年的法,最后在《金刚经》中说,我一个字都没说,不可说,不可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早就知道,语言文字不可靠!人也不可靠!



点评

油条  哦,有不一样的,装料的盒 改称304 不锈钢了,哦,油改 转机印了。进步了!果然  发表于 2011-3-23 13:18  回复  
油条  这不,管你什么卖当捞,什么啃德机,到了咱的地界,还得卖油条不?  发表于 2011-3-23 13:16  回复  
油条  反正是油条,买的人喜欢就是王道。管你什么油,什么料。只要填饱肚皮就是好料。  发表于 2011-3-23 13:10  回复  
daisy  原来007深藏不露!旧知难知,新知难寻。但是真理只有一个,找到真理,旧知新知还不都在你心中!  发表于 2011-3-14 14:26  回复  
007  现在是乱套了,都不务正业,明明是文科生,居然冒充数学老师。国学旧知也没一点,却奢谈新知。小的们,鸣鼓击之!  发表于 2011-3-14 14:00  回复  
火车  还是数学公式可靠些  发表于 2011-3-12 23:04  回复  
ccpaging  却原来还是个不务正业的“数学”老师。嘿嘿。  发表于 2011-3-12 22:01  回复  
17#
ccpaging 发表于 2011-3-12 21:36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玖妈妈 发表于 2011-3-12 20:21
回复 #13 ccpaging 的帖子

对于孔子有不同理解、看法很正常。大家把自己看到的不同版本说法、心得都可以拿 ...

我好像一直没说自己的看法,自我批评下,不够真诚。对“因材施教”确实有自己的看法,也曾经仔细考证过,水平高低不论。

“因材施教”的说法来自于朱熹而非论语。论语中与之有联系的问答,有些人说是两个,有些人说很多。这里有篇文章,个人觉得,写得非常详尽:
http://www.jpkjz.com/edu/5486.html

但我自己看了这些,始终只是领会到因“性”施教,即因性格特征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在孔子眼里,这些学生有楠木与花梨木的差别,并无坏木头和好木头的区分。

秉如此认识,反观,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我觉得,孔子对于不懂的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罢了。他并未放弃。更没有像朱熹或者现在这样,去搞“择生”。

且不说“择校”、“择生”对与错,个人以为,不可用孔子作为挡箭牌。

点评

ccpaging  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一个“叩”字,故此,孔子对“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觉得头疼,也说得过去。  发表于 2011-3-12 21:58  回复  
ccpaging  年龄大小,这是另一层区别。  发表于 2011-3-12 21:58  回复  
子玖妈妈  现在择校、择生貌似和孔子说的不知道怎么办的学生不是一回事吧。我觉得孔子说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了。  发表于 2011-3-12 21:52  回复  
子玖妈妈  向你学习如此深入的思考。  发表于 2011-3-12 21:45  回复  
子玖妈妈  我倒是没想这么多。  发表于 2011-3-12 21:39  回复  
18#
daisy 发表于 2011-3-12 22:1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isy 于 2011-3-12 22:17 编辑

回复 #11 ccpaging 的帖子

CC老师,您的这个问题,我实在回答不了。
因为我对《论语》的原文还没认真的读过。
我也不想您提了这个问题就去《论语》找,然后匆匆回答我认为........
认为不了就是认为不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抱歉了。

您说您最怕引申的引申,我也同感。
我们现在很多看到的对儒家的解释都是来自宋理学家朱熹程颐他们的版本,其实已经不是孔子原意,而是朱熹的孔子思想。
朱熹他们绝对值得尊敬,他的做人学问都是非常好的。对四书作他自己的注解本没啥错。可惜的是明朝朱元璋,也许是因为朱姓,呵呵,下令以四书考取功名,而且必须以朱熹的注解为版本!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一直延续到清朝,要考取功名当官等等只能看这个。中国被这种思想统治了这么多年,实在是早该被批掉了。
五四是一次契机,还有文化大革命批孔子,也是没错。那一套早该批掉了。只是对象有点错了,应该是朱式的孔孟思想。批是批下去了,可是没有把真正的树起来。现在有树起的迹象,要是还是树错误的孔孟思想,不知道会咋样?哎,最主用真正懂中国文化的人太少了。除了一个孔孟思想中国文化还包涵有更多更多的内容。
喔唷,平时9点要带儿子睡觉了,今天晚了,88

点评

ccpaging  原来如此。我原来对朱熹有些误会。学习了。  发表于 2011-3-12 22:34  回复  
已有 1 人评分金币 收起 理由
ccpaging + 1

总评分: 金币 + 1   查看全部评分

19#
daisy 发表于 2011-3-12 22:2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 007 的帖子

走之前再贴个学习资料:选自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
  下面讲到学问态度,那就更妙了。引用了孔子的话: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讲到这里,说句笑话,朱文正公及有些后儒们,都该打屁股三百板,乱注乱解错了,所以中国文化,给自己人毁了。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不知道诸位是否跟我一样都见过的,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学者,大体上许多都是这样的,他们读了这句“君子不重则不威”的书,就照宋儒他们的解释学样起来,那样子,用现代的话来讲,对于年轻人真是“代沟”。那时老头子们在那里谈笑——你不要以为老头子们谈笑会有第二个方式,还不是一样谈饮食男女,人事是非。再不然就谈调皮话,不管他学问多高,都是人嘛!人很普通,都是一样。可是那些老头子明明正在谈笑不相干的事,看到我们年轻人一进去,那个眼镜搁在鼻尖上,手拿一根烟筒的老头子,便蹩起嗓子道:“嘿!你们来做什么?好好念书去!”一副道学面孔。他们认为对年轻后代要“重”,可是他们不知道“重”是怎么解释,以为把脸上的肉挂下来就是“重”,为什么呢?“君子不重则不威”,硬要重,“学则不固”,不重呀!学问就不稳固了。
  接着“无友不如己者”,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们的。这句话问题来了,他们怎么注解呢?“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照他这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当了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无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该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释,那么下面的“过则勿惮改”又怎么说呢?又怎么上下文连接起来呢?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被他们糟蹋了。
  事实上是怎么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拿现代话来讲,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由他父母陪来找我,这青年说:“我觉得我自己不存在。”我说:“你怎么不存在?”他说:“我觉得没有我。”我说:“现在我讲话你听到了吧?既听到了怎么会不存在呢?根据西方哲学家笛卡儿的思想,‘我思故我在’,你能够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没有?”他说:“没有,我觉得我什么都不行。”我说:“你非常行,比任何人都行。”事实上这个孩子是丧失了自信心,要恢复他的自信心就好。
  我们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是心理的问题,也是大众的心理。比如交代一个任务给诸位中间任何一人,所谓“见危授命”,你有时候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理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须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的,这个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为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而对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对了。有时候“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的、土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格都看低了。这都不对,不能偏差,“无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 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个《论语》精神,这句话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过去一千多年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所以我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都是店员们搞错了的,这要特别修正的。

20#
子玖妈妈 发表于 2011-3-12 22:4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9 daisy 的帖子

这里贴一下傅佩荣评价南怀瑾的帖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e3fe910100p8am.html
ZT  说我是台湾的南怀瑾,我是真正上过南怀瑾先生一年的课。大学的时候,他在学校有一门课,叫“中国哲学史”。他上课非常潇洒,从来没有什么讲义,也没有教科书,想到什么说什么。他也说,书本上的知识没什么用的,我教你们一些比较实用的。他还教我们怎么打坐。所以,听他的课,在专业知识上不会有什么大的收获,但是在做人处世的态度上会有一些启发。南先生做学问,不是走学院派那套。他没有什么严格的方法的训练。他人非常聪明,很多经典他不用研究,一看就懂。所以他国学基础很深,这可是老一辈的学者哦。南先生没有在任何大学当过专任教授,他不是学院派的教授。一般台湾会把学院派的教授当作比较严谨意义的“教书人”。南先生在台湾知名度高,是因为他在台湾有传奇的色彩。大家都知道他给台湾地区党政军商业的高层讲过很多课,这些人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南先生的形象就比较神秘复杂啦。所以把我说成是台湾的南怀瑾,台湾很多人听了都不太了解。因为我是正式在台大教书教了30年,南先生主要不在大学教书的。我的著作很多都是很严谨的学术方面的研究,南先生都是上课笔记出版的书,有时候也没有经过严谨的考证,只是凭他的智慧,做一种解释。所以我是觉得,别人怎么说我都是尊重,我还是走我自己的路,认真地做我的教书工作,同时也做推广工作,两边都努力在做。

点评

007  傅教授是个做正常学术研究的人,教授竭力劝阻别人把他与于丹、南怀瑾之流扯在一起,意味深长哪!  发表于 2011-3-13 22:38  回复  
007  看了这段访谈实录,007不由得钦佩傅佩荣先生了。傅先生明里赞赏南怀瑾,却非常隐晦地暗示这个南先生不是在做正经学问。  发表于 2011-3-13 22:36  回复  
daisy  是的,有机会好好看看。谢谢!  发表于 2011-3-13 11:35  回复  
子玖妈妈  这些学者都是我敬佩的人,他们的书都值得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11-3-12 22:41  回复  
21#
子玖妈妈 发表于 2011-3-13 15:5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007 的帖子

我们这代人很可怜,要花很长时间,突破脑袋里的桎梏,反反复复自我怀疑,才能去搞清楚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在另一个地方人看来根本是常识。
谁浪费了我们的生命?还要继续浪费下一代的吗?

点评

ccpaging  何出此言啊?  发表于 2011-3-13 17:31  回复  
22#
火车 发表于 2011-3-13 16:2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子玖妈妈 的帖子

已经桎梏两千年了

点评

火车  没仔细算。从孔子开始,应该不止两千吧,咱就取个整数。  发表于 2011-3-13 16:46  回复  
子玖妈妈  如何计算出来的?  发表于 2011-3-13 16:31  回复  
23#
火车 发表于 2011-3-13 16:4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子玖妈妈 的帖子

不如你给大家讲讲,有哪些道理你认为“我们这代人”需要“反反复复自我怀疑”才能搞清楚但是“在另一个地方人看来根本是常识”。

点评

火车  哦,这么说,是孔子么有搞清爽概念啦?  发表于 2011-3-13 17:58  回复  
子玖妈妈  我是算总的一些概念的混淆、模糊。中国哲学算其中一类。  发表于 2011-3-13 17:55  回复  
火车  是不是孔子那里已经有过自由或者人权的论述了?  发表于 2011-3-13 17:46  回复  
子玖妈妈  太多了。比如中国哲学是什么?民主、自由是什么?人权是什么?等等这些东西在别人大学里、甚至中学里都是常识。我们要花很大的精神才能了解。  发表于 2011-3-13 17:35  回复  
24#
子玖妈妈 发表于 2011-3-13 19:4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火车 的帖子

建议你另外开个帖子来论述孔子对中国人二千年的思想禁锢。这个话题有意思的。

点评

子玖妈妈  脑袋里有框框啊,认为哲学应该不是这样。  发表于 2011-3-13 20:33  回复  
火车  那你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精神才搞清楚呢?  发表于 2011-3-13 20:30  回复  
子玖妈妈  比如说中国有哲学吗?类似这种问题。其实这是常识啊。  发表于 2011-3-13 20:21  回复  
火车  我只想搞清楚你说的“反反复复自我怀疑”才能搞清楚的到底是什么  发表于 2011-3-13 20:18  回复  
25#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3 20:4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子玖妈妈 的帖子

『国学论道』[中西互鉴]哲学入门-概念清晰化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647/6588.shtml

点评

火车  评错了,是回24楼的  发表于 2011-3-13 22:03  回复  
天恒爸爸  何出此言?求论证。  发表于 2011-3-13 21:53  回复  
火车  明白了,你脑袋里有框框。不过不要代表别人好哇  发表于 2011-3-13 21:37  回复  
子玖妈妈  谢谢  发表于 2011-3-13 21:06  回复  
26#
ccpaging 发表于 2011-3-13 20:4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换个角度想想呢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1-3-13 20:56 编辑
子玖妈妈 发表于 2011-3-13 19:42
回复 #23 火车 的帖子

建议你另外开个帖子来论述孔子对中国人二千年的思想禁锢。这个话题有意思的。 ...

如 daisy 所言,朱熹注解四书没有错。问题是不是出在我们的学上面?

比如,不能曰、不敢曰“如之何”的同学越来越多。
27#
daisy 发表于 2011-3-14 09:3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isy 于 2011-3-14 09:56 编辑
子玖妈妈 发表于 2011-3-13 15:58
回复 #1 007 的帖子

我们这代人很可怜,要花很长时间,突破脑袋里的桎梏,反反复复自我怀疑,才能去搞清楚 ...


子9妈妈的这话,我脑子里想起一幅画面:每年秋风萧瑟,冬日临近时,上海的马路上都会出现一批人,他们爬到高高的大树上,挥起剪刀工具,察察察,把好好的数枝树叶全部砍去。儿子不明白,我只好告诉他:为了来年大树长得更好.....
林林总总的学术跟这大树的枝叶多象,哈哈,每年长出很多,枝繁叶茂,很漂亮,生命力却有限,大树不会因为砍了些枝叶而死亡,但如果把树干砍了,那就完了。所以我想,头不能老抬着,要把目光放低。最下面的才是最接近生命本源的。他是如如不动的。光秃秃树干只有一个,它就在那,哪里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在成千上万的枝叶中找?不过这个树干实在太难看了,要让我们一下喜欢,还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还有,在我看来中国哲学其实很简单:参天地之化育而已。

点评

子玖妈妈  喜欢你的文字  发表于 2011-3-14 13:02  回复  
28#
007 发表于 2011-3-14 10:1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论语·学而篇·第1章:有朋自远方来

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11-5-7 19:24 编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常见的句读和标点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007想求教的是:
  (1)此处“习”作何解?“学而时习之”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说学而时习之是一种快乐?
  (2)先说“学而时习之”,立马又说“有朋自远方来”,前后似乎不搭界,没有什么逻辑关系,怎么说到一块去了?孔子究竟想说什么?他是在什么情境下说出这段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来的?
  恭请天恒爸爸或国学大师指教!
29#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4 10:4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8 007 的帖子

不好意思,在国学面前我也是小学生,还在学习中,在网上找到一些资料,供参考:

1、http://jj3210.blogbus.com/logs/72334962.html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与“说、乐、君子”以及“天、地、人”或“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论语》的首章是站在这样的高度立论的

2、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12791/

3、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mp;idArticle=378685

4、http://paper.wenweipo.com/2006/01/03/WH0601030003.htm

点评

天恒爸爸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篇第十五·十六),cc搞得我满脸通红。http://hywangxb.blog.163.com/blog/static/1393773220105905516156/   发表于 2011-3-14 11:21  回复  
ccpaging  不曰“如之何”,不够真诚。  发表于 2011-3-14 11:13  回复  
30#
ccpaging 发表于 2011-3-14 11:3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1-3-15 16:54 编辑

回复 #29 天恒爸爸 的帖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如俺自己,道行不深,所学有限,但仍可发表自己的意见。此谓,吾之“如之何”也。你转载了别人的评述,而未说出自己的想法,此谓,不曰“如之何”。(原文“此谓,不够真诚。”意思断裂,不妥,已更正)

俺都没法批评你,好难过的。

点评

ccpaging  To 天恒爸爸:俺批评错了。应该批评你不曰“如之何”。俺认错,你别跑。  发表于 2011-3-15 16:55  回复  
007  天恒爸爸,别理他们。你就教教007这个国学小一生,教学相长,大家都会有进步的。  发表于 2011-3-14 12:03  回复  
天恒爸爸  你都批评我不真诚了,还不算批评啊。你欺负我这个小学生,我只好掩面而逃了,呵呵。  发表于 2011-3-14 11:52  回复  
31#
007 发表于 2011-3-14 11:3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学而时习之,何悦之有?

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11-3-14 11:39 编辑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4 10:48
回复 #28 007 的帖子

不好意思,在国学面前我也是小学生,还在学习中,在网上找到一些资料,供参考:


  谢谢天恒爸爸提供学习材料。老实说,我越看越糊涂,孔子一句如此平实的话,被国学大师诠释得乱七八糟,歪曲得一踏糊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关键在于孔子所谓“习”是什么意思。在我看到的解释里,几乎都把“习”解释为“练习”、“操练”、“温习”。于是乎,孔子这句就被解读为:学过之后反复练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放屁!这太不近常情常理了。学过的东西,反复去操练,何乐之有?去问一问当今那些作业负担沉重的小朋友,就可以明白,反复操练学过的东西,是何等枯燥,何等无聊!人有好奇求知的天性,正常的人出于别的原因不得不反复操练某些已学已知东西,但以此为乐,就太变态了。孔夫子不会连这个常识都没有吧?抑或是后人误解了孔子?
32#
火车 发表于 2011-3-14 12:06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1 007 的帖子

能够时时刻刻学习将军的伟大主体思想,深深感到作为一个朝鲜人的幸福,这是地球上任何其它国家的人都无法体会的

点评

火车  翘首以盼  发表于 2011-3-14 15:22  回复  
007  拜读了,不好意思地说,受到你的鼓励,007更加有信心和孔子合写一部《论语扯淡》了。  发表于 2011-3-14 15:19  回复  
火车  长江后浪推前浪,孔子死在沙滩上  发表于 2011-3-14 15:14  回复  
007  切,你以为别的合著不是居高临下么?原始《论语》的思想,远没有《论语集注》《论语别裁》之类的合著有境界和创意。长江后浪推前浪哟!  发表于 2011-3-14 15:07  回复  
火车  不过我这个不算合著,我是“居高临下”点评  发表于 2011-3-14 14:32  回复  
火车  http://ww123.org/thread-3070-1-1.html  发表于 2011-3-14 14:29  回复  
007  要的,要的!  发表于 2011-3-14 14:14  回复  
火车  在旺旺上。要不要我拷贝一份上来  发表于 2011-3-14 14:07  回复  
007  看来,火车老师也跟孔子合著过论语。大作《论语点评录》在哪里可以拜读到呀?  发表于 2011-3-14 13:55  回复  
小美女妈  哈哈,007你实在是太幽默了  发表于 2011-3-14 13:08  回复  
火车  我几年前发过一个“论语点评录”的帖子  发表于 2011-3-14 13:00  回复  
007  嗯,又一个国学“新知”,领教了。但请火车老师别把007往往这上面引,007还不懂事没有能力理解新知,你就教点旧知给007吧。  发表于 2011-3-14 12:16  回复  
33#
daisy 发表于 2011-3-14 12:57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isy 于 2011-3-14 13:01 编辑

回复 #28 007 的帖子

太佩服007了!提的问题真好。我也一直困惑于这些问题。
这个习字的繁体字是会意字,是表示幼鸟反复试飞。习字在说文解字里面是这么写和这么画的http://www.shuowen.org/view.php?id=2231
那我们去观察小鸟学飞......会有所得吧?
小鸟学飞,确实需要反复练习,每次练习都是体会,从中总结经验,同时,也只有反复操练,他的翅膀羽毛肌肉才会成长....当某天能腾空而起,自由翱翔,那种心情...不亦乐乎!在每次练习中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不亦乐乎?
学会了就学会了,学会了还让他去练习?那就...



点评

ccpaging  daisy 说的有理。  发表于 2011-3-14 18:16  回复  
daisy  CC老师,我所学有限,只是有一点自己的想法,至于孔子对思想怎么个习法,不知道。  发表于 2011-3-14 13:49  回复  
daisy  理的时候,心中是如此的开心..  发表于 2011-3-14 13:36  回复  
daisy  思想是在习中得来的吧。小鸟在试飞的过程中得到了他对世界的感知。我们很多思想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当我们在经验中突然发现一个道  发表于 2011-3-14 13:36  回复  
ccpaging  思想,怎么“习”呢?孔子是否给出了答案?  发表于 2011-3-14 13:20  回复  
已有 1 人评分金币 收起 理由
ccpaging + 1

总评分: 金币 + 1   查看全部评分

34#
daisy 发表于 2011-3-14 13:2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isy 于 2011-3-14 13:24 编辑

回复 #31 007 的帖子

各种解释都合理啊!火车的解释也非常合理啊!
本来孔子他的理论就是一个逻辑缜密的体系。逻辑合理,解释任何东西都对啊!

可是有谁真正了解孔夫子的想法?唉,这个能让孔子悦的朋友看来难找啊!百年能出个?难怪孔子要说有朋自远方(年代遥远)来,不亦悦乎?
能让自己悦的朋友肯定是知心朋友,在思想观念有共鸣的朋友。像现在,我们都能在网络上交到这样的朋友。虽未谋面,却有共鸣,当遇到这样的朋友,不亦乐乎?也能在网上学习到很多先人的观点理念和各国优秀理念,虽然他们在遥远的年代或很远的过度。但是遇到这些共鸣的东西心中不禁会有丝丝喜悦!
网络中有人反对你的观点,骂你砸你,但是你不生气,君子!!

点评

daisy  思想有共鸣的朋友少啊!这也正好后面那句话来验证: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因为无友不如己者,没有一个朋友是比我差的。  发表于 2011-3-14 14:01  回复  
ccpaging  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好像孔子的择友标准,好像没那么高吧。  发表于 2011-3-14 13:30  回复  
35#
007 发表于 2011-3-14 14:5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习”在《论语》的用法和含义

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11-3-14 15:36 编辑
daisy 发表于 2011-3-14 12:57
回复 #28 007 的帖子

太佩服007了!提的问题真好。我也一直困惑于这些问题。


  谢谢daisy抬举007的提问。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要说:007太佩服daisy提出的“以经解经”的主张了!
  在今天,“学习”是一个词。在古代,“学”和“习”是两个不同的词。无数的学究为了说明“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都去考证“习”的本意,殊不知所依据的《说文》也好,《康熙》也好,都是面世晚于《论语》的辞典。殊不知,语词的用法和含义是会随着时代和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放在语词所用的语境中考察它的意思,最靠得住。
  007认为,要正确理解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思想,最好是在此话发生的语境中寻找提示。可惜,孔子的弟子痛惜竹简,或者过于偷懒,没有好好记录孔子的言论,只留下一些片言只语,弄得像《毛主席语录》。《论语》开篇这段话,没有交待任何情境,跟下一段也没有逻辑关系,甚至本段话内部的逻辑关系也不清楚。这就给后人理解孔子的本意大大地增加了难度,也给后人随意解读留下了空间,当然也就给国学大师们留了一个金碗饭——他们可以生拉硬扯,演讲,写书,赚钱。
  没有具体语境,那只好退而求其次,看看其中的关键词“习”在《论语》中的用法和含义,以推测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意思了。
  综观《论语》,“习”一词出现过3回。除上面提到的开篇第1章之外,本篇第4章还出现过一回——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传不习乎?”虽然是曾参说的,但可以从中体会“习”在《论语》的用法和含义。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第2章》再次使用了“习”一词: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好啦,“学而时习之”的“习”,“传不习乎”的“习”,“习相远也”的“习”,是什么意思?
  难道“传不习乎”可以解为“讲了课却没有布置练习题么”?
  难道“习相远也”是在说“各人的习题相差甚远”么?

点评

sour  这东西还有那么多研究阿,我一直以为习的意思就是实践,学了而且你能用,当然很高兴了,嘿嘿  发表于 2011-6-10 16:56  回复  
ccpaging  我、、、只好“昼寝”了。  发表于 2011-3-14 18:13  回复  
007  国学大师那一套,你学得挺快呀!  发表于 2011-3-14 17:03  回复  
ccpaging  “习相远也”,是说有个姓习的相国,他居住的地方比较偏远。  发表于 2011-3-14 16:37  回复  
36#
007 发表于 2011-3-14 15:5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孔子在东拉西扯么?

回复 #28 007 的帖子

  还有一个问题:孔子在《论语》开篇中,先说“学而时习之”,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最后说“人不知而不愠”。第二句到第三句的逻辑,007能够理解。问题是:第一句到第二句,前后似乎不搭界,没有什么逻辑关系,怎么说到一块去了?孔子究竟想说什么?他是在什么情境下说出这段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来的?007读不懂这种没有逻辑的东西呀!有谁能点拨一下吗?
  其实,《论语》并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根据回忆,将其若干言论编辑而成的。007非常怀疑是孔子的徒子徒孙们在拼拼凑凑,东拉西扯,而不是孔子本人在这里信口开河。

点评

007  这个我回答不了,史学界也尚未有定论。但从《论语》中曾参和有若享有“曾子”和“有子”的尊称看,007猜测是这两个人及其弟子根据回忆编撰而成  发表于 2011-3-14 17:30  回复  
天恒爸爸  不激动,说真的,对你的扯谈我很期待。不要太在乎旁人说了啥,大师解读的也未必对。我连论语究竟是谁编的都没弄明白,是否可以先给我扫盲一下  发表于 2011-3-14 17:16  回复  
007  天恒爸爸,别激动。《论语》确实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其中许多话可能是孔子的说,但编撰出来的东西多是片言只语,确有拼凑之感。  发表于 2011-3-14 17:01  回复  
ccpaging  是不是又可以猜了?俺斗胆猜一把:习,指熟习。学而且经常熟悉它,不也很愉快吗!见到远方来的朋友,不也很高兴吗!  发表于 2011-3-14 16:45  回复  
天恒爸爸  我连题目都拟好了:《当007遇见孔老二:文化穿越与论语扯谈》,定能大卖特卖,呵呵。  发表于 2011-3-14 16:43  回复  
天恒爸爸  这样好像不太尊重老先生啊,还是烦请007亲自往文庙跑一趟了,说不定,老先生会请007入内室详谈《论语》的前世今生,我很好奇老先生会说点儿啥?  发表于 2011-3-14 16:37  回复  
天恒爸爸  速请孔老先生从文庙来此论坛,解答007的诸多问题,以实现真正的“文化穿越”。007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论语》乃东拼西凑之作,彼可取而代之。  发表于 2011-3-14 16:33  回复  
37#
007 发表于 2011-3-14 16:5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论语·学而篇·第2章:仁以孝弟为本

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11-5-7 19:28 编辑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像007这样没有文化的就看标点版吧——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嗯,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有若在这里不过是在论证“孝悌乃仁之根本”。长期以来,人们都把这段话看成是儒家“孝治”思想的理论基石。包括火车老师也对此点评说:“儒家思想倾向于把社会治理极度简单化,这里就很明显。如果一个人讲求孝悌,他就极少有可能犯上作乱;如果把孝悌当作为人之本,那就天下太平了。”
  007以前的大学老师作过类似的评析,007写文章甚至也沿用了这种说法。可是,今天007戴着800度的眼镜,再拿着一个放大镜,在有若先生这段话的字里行间照呀照,怎么就没有发现他有以孝悌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意思?他讲的“作乱”一定是指在社会上作乱吗?他讲的“犯上”就一定是指“冒犯上级”、“冒犯长官”、“冒犯领导”吗?
  有若不过是在谈子对父的“孝”,以及弟对兄的“悌”,分明是在讲家里的事!在这种语境下,所谓“犯上”不过是“冒犯长辈”吧?所谓“作乱”不过是在家里搞事吧?有若这里表达的顶多可以算是一种“以孝悌齐家”的思想吧?007搞不清楚了,到底是哪个家伙把这种思想,无限地外推成了治国平天下的方略?
  火车老师,007这样扯淡有几分道理么?

点评

ccpaging  007的扯谈有几分数学的道理。俺赞同。  发表于 2011-3-14 22:03  回复  
ccpaging  在一个小系统里边适用的道理,可以扩展到大系统。但是,有个前提,需要重新研究和证明。聚沙成塔,塔的规律未必与沙的规律相同。  发表于 2011-3-14 22:02  回复  
ccpaging  俺要想想  发表于 2011-3-14 17:25  回复  
火车  有,有理,有道理,大有道理  发表于 2011-3-14 17:15  回复  
已有 1 人评分贡献 收起 理由
ccpaging + 1

总评分: 贡献 + 1   查看全部评分

38#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4 17:5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007 的帖子

我把毛子水在《论语今注今译》涉及这两段的文字帖在这,供参考: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⑤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乎!”
【今注】
①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按:《谷梁宣十年传》:“其曰‘子’,尊之也。”《诗大车笺》:“子者,称所尊敬之辞。”《论语》里这个“子”字,乃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专用的尊称。
②这里的“学”字,是指学修己的道理和学济世利人的知识而言的。“时”,是适当、适宜的时候。“习”,通常有温习、实习两种意思。温习似乎偏重在书本上的知识;实习则可兼行为和事务讲。(我们在译文中用“实行”一词。)“之”,指所学得的知识言。
③“亦”字平常有“承上”的意思,这里的“亦”,乃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说,音悦。(《论语》里“说”字有二音。说乐的“说”,注中音悦;说话的“说”,读失热切,注中例不音。皇疏本《论语》,说乐的“说”多作“悦”;正平本《论语》,说亦有作“悦”的。)
④臧庸《拜经日记》:“《白虎通•辟雍篇》: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曰,朋友自远方来。朋友之道也。又《易•蹇》正义、《周礼•司谏》疏并引郑康成此注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考班孟坚引用《鲁论》,包郑所注亦《鲁论》,然则《鲁论》旧本作‘朋友自远方来’。陆氏所见本有作友,正与班郑等合;特友字当在朋下。”按:臧说固有理据。但“有朋”句似是论语最早的原文;作朋友或友朋的,当由于传写者的改变。
⑤乐,或乐,音洛。(论语里乐有三音。礼乐或音乐的“乐”,音“岳”;喜乐的“乐”,音“洛”;训爱好的“乐”,则音“五教切”。乐,音岳注中例不出音;音洛和音五教切则各注出。)孔子生平,以“学不厌而教不倦”自许。以“学而时习”为可悦,乃“学不厌”的气象;以“朋友自远方来”为可乐,乃“教不倦”的气象。
⑥“人不知”,意思和“不见知于人”相同。愠,是怨恨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愠”,好像已到了“不怨天、不尤人”的境界了。
【今译】
孔子说:“学得一种知识而能够应时实行,这岂不是很可喜悦的吗!有弟子从远方来,这岂不是很可快乐的吗!即使不见知于人而心里毫不怨恨,这岂不是一个君子吗!”

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⑥!”
【今注】
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论语》里记载孔子的弟子,通常都称字,如“子贡”或“颜渊”(字上加氏)等;只有有若和曾参称“子”,如“有子”、“曾子”。宋程颐以为,《论语》书成于有子、曾子的门人,所以《论语》里独称这二人为子。这似是一种可信的说法。)
②孝,是孝顺父母,弟,是尊敬兄长。“弟”字的通常意思为兄弟的“弟”,引申为“尊敬兄长”的意思。这个意思后来有一个专字“悌”,但古书里用“弟”字作“尊敬兄长”讲的很多。兄弟的“弟”上声,注中不音;孝弟的“弟”去声,注中音悌。好,喜好;呼报切。犯,干犯、冒犯;上,普通指君父和在高位的人讲。
③鲜,意同少,仙善切。(鲜本是一种鱼的名字,但多借用为鲜洁、鲜少字。鲜洁字音仙,论语中没有;鲜少字则注中音出。)
④“未之有也”的“之”,是“有”的受词。(中国古代文法,如动词随有弗词,则受词便放在动词的前面。)
⑤“务”字是“专用心力于……”的意思。本,意为基本或根本(的事情)。
⑥仁,是指仁爱的行为,是人生最高的德行;这里的“为仁”,是指“行仁道”讲。(宋陈善的“扪虱新语”以这个“仁”为“人”的假借字。明王恕的“石渠意见”亦说“仁当做人”。这种讲法,似亦可通。但我们从上文的“道”字想起来,作“仁”似较合。)与,音余。(与,本训党与,古书里多用为感叹或疑问的语词,或用作参与字。作语词音余,参与字音预;注中都音明;党与字不音。《说文》有“欤”字,训“安气也”,似是语词“正字”,但古书仍多用“与”。)
【今译】
有子说:“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会冒犯君上的,极为稀少;不会冒犯君上而会作乱的,不曾有过。一个用心于世道的君子,专致力于根本的事情;根本的事情做好了,这个世界就可变成为有道的世界了。孝和弟应是仁的根本!”
39#
魔豆麻豆 发表于 2011-3-14 22:1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007 的帖子

女儿在学论语,老师讲得精彩,我在后面一起听,属于买一送一的。顺便把听来的批发过来。
学论语最大的难处是在于孔子说的话都没有交代背景,在何种状况下说出?所以读起来会觉得有些话会自相矛盾,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中庸就是不过分,在不同场合下,有些话就会觉得不中庸了。
孔子认为人生本来是不乐的,但是我们可以追求一种乐的境界,让自己成为更好。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都是可以让人喜悦的。我们在学习中,寻找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我们在与朋友相处时感受到快乐。。。。学习论语,也是一种找到乐的境界的学问。

点评

007  惭愧,小朋友也“学”《论语》了。但愿她有学而时习之快乐!  发表于 2011-3-15 00:36  回复  
40#
魔豆麻豆 发表于 2011-3-14 22:1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007 的帖子

老师推荐看钱穆的论语新注。

点评

007  啊哈,又有一个跟孔子合著《论语》的国学大师!谢谢你推荐了!  发表于 2011-3-15 00:37  回复  
41#
007 发表于 2011-3-15 00:1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论语》中的“学”

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11-3-15 00:20 编辑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4 17:54
回复 #1 007 的帖子

我把毛子水在《论语今注今译》涉及这两段的文字帖在这,供参考:


  从毛子水和孔子合著之《论语今注今译》的“今注”中,还是能够看到历代国学大师的工作成果的。总的来说,能够引经据典时,毛先生是不会越雷池一步的。耐人寻味的是,在解释“学而时习之”时他却自说自话了。
  难道“学”和“习”是两个太过平常的用词,以致于不屑于仔细琢磨了?其实不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据007统计,《论语》之中“学”一词总共使用过65回。其中,有些地方的“学”接近于毛先生所说的“指学修己的道理和学济世利人的知识而言”,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但是,有些地方“学”明显指向的是行为或事务方面,如“子张学干禄”、“樊迟请学稼”。而更多的地方,“学”兼及了知识和实务两个方面,或者两方面都不明显,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所以,毛先生对 “学”的解释是不准确的。
  他把“习”解读为“实习”,进而解读为“实行”,也是他的个人之见。如果这种解释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传不习乎”作何解?“习相远也”又作何解?总不能随便解释吧。
  总之,毛先生对“学”和“习”所作区分是站不住脚的。他据此对“学而时习之”所作的今译是牵强的,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42#
007 发表于 2011-3-15 00:33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学而时习之,何悦之有?——007、赖尔和孔子的解释

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11-3-15 23:57 编辑
007 发表于 2011-3-14 11:35
  谢谢天恒爸爸提供学习材料。老实说,我越看越糊涂,孔子一句如此平实的话,被国学大师诠释得乱七八糟 ...


  “学而时习之”究竟是什么意思?孔子在何种意义上说“学而时习之”是一种快乐呢?这些问题让007纠结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007读了赖尔的《心的概念》,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个日常语言分析大师发现,在英语环境中存在两种不同用词:一种是任务词(task word),一种成就词(achievement word)。例如,look就是一个任务词,而see则是一个成就词。又如,listen是一个任务词,hear则是一个成就词。这两种词的用法有着严格的区别。当然,英语中也有一些单词(如teach)的用法灵活,既可以作任务词用,也可以作成就词用,具体是何种用法和含义视语境而定。
  汉语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现代汉语中似乎没有任务词和成就词的明显区分。比如,我们会把listen译成“听”,把hear译为“听到”。换言之,汉语中即使“听”算是一个任务词,我们也不需要用另外一个成就词来与之匹配。我们只要在“听”的后面加上一个“到”,就可以表示听的结果或成就。类似的用法比比皆是,如“注意”和“注意到”,“看”和“看到”,“推导”他“推导出”,如此等等。
  古汉语就不同了。古人用“看”、“望”、“视”表示任务或动作,用“见”、“睹”表示其结果或成就;用“听”、“聆”表任务或动作,用“闻”表示其结果或成就。因此用古汉语的习惯来翻译的话,look是“看”,see是“见”;listen是“听”,hear则是“闻”了。
  兜了一大圈,该入正题了吧?古汉语中“学”和“习”是什么词呢?根据007的考察,“学”在《论语》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时是个任务词,表示学的努力或任务,如“樊迟请学稼”,“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偶然用作成就词,表示学的结果或成就,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极个别地方既表示学的努力又表示这种努力的结果,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最有意思的是子夏说的一段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还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两段话前一个“学”都是任务词,后一个“学”均为成就词。
  “习”在《论语》中出现过3次,都是作为成就词使用,表示学的结果或成就,意思是“学到”或“习得”知识、道理、才能、习惯等。把握住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习相远也”是什么意思了。
  在007看来,孔子所谓“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和“习”分别是任务词和成就词,其中“习”表示“学”的结果。或可说,“学”和“习”的关系,近乎于study和learn的关系。“学而时习之”意思就是“学并且经常学有所得”。对呀,学并且经常学有所得,才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不正是孔子反问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真实意思么?他说的不就是一个朴素的道理么?
  回过头来想,“学过了还要反复操练,不是一种快乐吗?”这种有悖常识的解释是多么可笑!“学得一种知识而能够应时实行,这岂不是很可喜悦的吗?”这种随意的解释又是多么滑稽!假使孔夫子的话果真就是这些国学大师的意思,007照样会大喝一声:放屁!

点评

sour  我怎么感觉是 学=learn 习=do....  发表于 2011-6-10 17:00  回复  
ccpaging  没金钱了,想主动付学费的。承 007 的夸奖,俺无意中发现30#帖子时未意识到的另一层意思。智者见智,古人不欺我啊。  发表于 2011-3-15 16:23  回复  
007  重要的是分析的结果——孔子意思是说“学并且时常学有所得岂不快哉?”合乎常识、合乎常情、合乎常理。说“学过还反复操练是一种快乐”太变态  发表于 2011-3-15 11:15  回复  
火车  这里的语言分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我觉得这个分析很有说服力。  发表于 2011-3-15 10:34  回复  
007  算了,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007是在捣糨糊,那就捣糨糊。007很乐意这样捣下去!  发表于 2011-3-15 10:34  回复  
007  007半夜三更查资料读《心的概念》写帖子,解释“学习”就像“看见”一样——看表示动作,见表示结果;学表示动作,习表示结果。这是捣糨糊么?  发表于 2011-3-15 10:12  回复  
007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请别把搞学问看得那么简陋,低俗到跟“搞女人”相提并论,并一言蔽之“捣糨糊”!  发表于 2011-3-15 10:03  回复  
天恒爸爸  搞学问,搞事儿,搞女人,搞工作,搞项目,搞外汇,搞腐败,真是搞不明白,中国人哪能这么能搞的呀。请问,不知与上海话“捣糨糊”能否通用?  发表于 2011-3-15 07:34  回复  
007  CC,个人认为,你在30楼的说法是对的,或者说,比较接近于孔子的本意。  发表于 2011-3-15 01:05  回复  
43#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5 07:03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2 007 的帖子

有一老外来华赴任。吃饭时,一人说去方便一下,老外不解,旁人告知就是去WC的意思。敬酒时,另一人说希望下次出国能给予方便,老外纳闷不敢问。突然一电视台美女主持说:在她方便的时候安排老外做专访。老外惊问:怎么能在你方便的时候?!美女主持笑着说:那在你方便时,老外当即晕倒。
007,在你方便的时候,解释一下这个“方便”的多重含义。

点评

火车  007,能像你这样认真讨论的人是不多的。太多人用转帖替代论证了  发表于 2011-3-15 13:02  回复  
007  借用波普尔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证明我的观点错了,我将竭尽全力帮助你证伪它。关键是要“证明”,而不是当“裁判”。  发表于 2011-3-15 12:56  回复  
007  其实,我是想说,我在反驳,我反驳时要使用证据,要有论据。你如果不同我的观点,也要用论据。这样就会形成相互切磋、共同钻研国学的学风。  发表于 2011-3-15 12:53  回复  
火车  没劲  发表于 2011-3-15 11:36  回复  
天恒爸爸  007,你有点敏感,有点误解我的点评,对你深究细问的治学精神我一向是很钦佩的,我只是一个误入中国语词森林里的孩童而已,诸多疑问,请君解惑  发表于 2011-3-15 11:22  回复  
火车  嗯,我不过是“正确”理解了你“准确”表达出来的意思而已  发表于 2011-3-15 10:56  回复  
007  呵呵,理科出身的老师就是不一样,能够明白国学小一生007想说什么。  发表于 2011-3-15 10:52  回复  
火车  “一词多义”和“任务词成就词”的分别,完全是两回事情吧。  发表于 2011-3-15 10:50  回复  
007  请你具体批判和分析我在哪里犯了老外那种错误,你总不能像以前那样一句“孔子没有否定狂狷的意思”就把我辛苦研究出来的东西给否定了吧?  发表于 2011-3-15 10:20  回复  
007  007明白天恒爸爸的意思——汉语中常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007就像那个老外一根筋地理解汉语“方便”一词那样,机械地理解“学”和“习”。  发表于 2011-3-15 09:27  回复  
44#
daisy 发表于 2011-3-15 10:26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isy 于 2011-3-15 10:28 编辑

回复 #35 007 的帖子

一早上来看到这么多好帖,学习了!
007抬举我了,“以经解经”是南怀瑾先生提出的。我有这个意识,可惜没这个能耐 所以CC问我的问题,我都只好很惭愧的回答不知道。007引出问题,其实心中早有答案!

在我看来,通过分析他的一些话语,要完全了解孔子的想法,几乎是不可能了,因为回复不到他那时的情境。况且《论语》还不是他自己写的作品。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说明他自己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他认为自己的过是什么?《论语》是否解读得出?

真正有修养有学问的国学大师值得我们尊敬!历史上对四书注解的不止朱熹一个,象王安石也作过。可惜的是让朱熹的孔子思想一家控制中国这么长时间,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化不止儒家,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而让这些精华永留古书了。如果那时发展了科技,呵呵,现在就不是现在了,世界也不是这样的了....
呵呵,这些都是大道理,是我关注不了的。我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做人,所以看不懂古书,那就看看国学大师的作品,象南怀瑾先生的文章,他老人家博古论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道理。
我始终相信,最根本的东西只有一个,搞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古人的思想也明白了。

点评

daisy  CC这么一说,也启发了我。哈哈,谢谢!  发表于 2011-3-16 10:12  回复  
ccpaging  反复读了几次。似乎“以经解经”是研究的方法,“完全了解孔子的想法”是个目的。我怎么就联想到任务词和成就词呢?这样想,对吗?  发表于 2011-3-15 16:16  回复  
45#
兰兰爸 发表于 2011-3-15 11:0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4 daisy 的帖子

发言有相当的水准,能抓住中心用自己的体悟回答,赞一个!
46#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5 11:5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2 007 的帖子

我现在发现,007正带我们进入研究的深水区:词源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所谓西方社科研究十分流行的“语言学转向”,不知我的解读是否正确。古代“以经解经”的方法已不足取,那现代可替代的方法又是什么呢,我感到十分惶恐,望007为我指明一个方向,至少能介绍一种方法,让我在学习国学经典时有所依凭。

点评

火车  同意。只要能把道理讲清楚的都是好方法。方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发表于 2011-3-15 13:19  回复  
007  我不赞同说“以经解经”是一种过时的方法。在方法论上,007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只要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国学经典的本意,什么方法都可取!  发表于 2011-3-15 13:01  回复  
47#
007 发表于 2011-3-15 12:4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孔子的徒子徒孙在拼凑孔子的言论——007的一种猜测

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11-3-15 13:14 编辑
007 发表于 2011-3-14 15:50
  还有一个问题:孔子在《论语》开篇中,先说“学而时习之”,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最后说“人不知而不愠”。第二句到第三句的逻辑,007能够理解。问题是:第一句到第二句,前后似乎不搭界,没有什么逻辑关系,怎么说到一块去了?孔子究竟想说什么?他是在什么情境下说出这段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来的?007读不懂这种没有逻辑的东西呀!有谁能点拨一下吗?

  007一再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得到帮助,解除这个困惑。遗憾的是,没有人指教007。也许这个问题太过弱智了吧!又或许这根本就不成其问题!没人来解惑,007就更起疑。吃饭的时候,甚至出恭如厕方便解手拉屎的时候,007都在琢磨这段话的逻辑,揣测孔子说话时的情境。

  猜想一:《论语》编撰者在东拉西扯

  007猜想,这三句确实是孔子说的,但他是分别在不同场合说的,放在一起自然前言不搭后语,逻辑不畅,令007这等后知后觉木知木觉的小学生费解。
  007说:《论语》并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根据回忆,将其若干言论编辑而成的。007非常怀疑是孔子的徒子徒孙们在拼拼凑凑,东拉西扯,而不是孔子本人在这里信口开河。这种怀疑论一出,立即引来讥笑:007真是狂妄之至,大言不惭,居然胡说《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拼凑出来的!
  007对孔子发誓:我虽然在这里扯淡,却没有胡说!《论语》确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回忆编撰而成的,其中许多话可能是孔子的言论(此外也有一部分是弟子们的言论),但编撰出来这部《论语》,只保留了孔子师徒对话的片言只语,确实有明显的拼凑之感。
  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述而不作,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没有出版自己的专著。要是在今天,他们是很难评上教授的。好在他们的弟子把他们的思想言论记录下来了,编撰成书,让我们直到今天还能聆听这两位先哲的教导。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有若等)惜简如金,只是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对话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以至于《论语》里的孔子显得像个十足的“观念帝”;而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色诺芬等)极尽铺陈之能事,把苏格拉底这个废话大师与弟子神侃的过程写得极其详尽,让后人可以清晰看到一些重要观点的论证过程。不过,孔子的弟子老实,他们编撰《论语》时,哪些是夫子说的,哪些是弟子说的,分得清清楚楚。苏格拉底的弟子在他们编撰的师生对话录(《理想国》《对话录》等)中却悄悄地塞进了许多私货,用过世老师的嘴说他们的思想。这帮这小子颇具当今某些国学大师打着孔子的旗号贩卖自己的思想的风范。
  至于究竟是哪些人编撰出《论语》的,007回答不了。实际上史学界对于这个疑案至今尚未有定论。但是007有一个发现,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一般都用名字称呼,仅有曾参和有若这两个小弟子享有“曾子”和“有子”有尊称。由此,可以推测,《论语》在曾有二子授徒讲学的时代已初具雏形,再经他们的学生进一步补充,最后定稿。007发现,天恒爸爸引用的毛先生的《论语今注今译》中也提到,“宋程颐以为,《论语》书成于有子、曾子的门人,所以《论语》里独称这二人为子。”(看来,认真研读《论语》的人,总会有一些相近的感受和心得呀!怕就怕,口头上大说特说“国学”,心里却不把国学经典当一回事。既然随意解读,信口开河,又何必打着孔子《论语》之类的旗号呢?)
  史载曾有“鲁论语”和“齐论语”,前者共20篇,后者22篇。后来又从孔府的墙壁里发现一部“古论语”,共21篇。这说明《论语》成书之后,还有人在修订、补充。
  总而言之,《论语》里的许多言论是孔子说的,但《论语》不是孔子本人著述的,而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回忆和口耳相传的信息编撰而成的。因此,存在把孔子数个场合说的不同的话拼凑在一篇、一章的可能。这大概就是《论语》开篇第1章显得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的原因吧?
48#
007 发表于 2011-3-15 14:2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会是导师与新生见面的欢迎辞吧?——007的另一种猜测

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11-3-15 23:40 编辑
007 发表于 2011-3-15 12:42
  总而言之,《论语》里的许多言论是孔子说的,但《论语》不是孔子本人著述的,而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回忆和口耳相传的信息编撰而成的。因此,存在把孔子数个场合说的不同的话拼凑在一篇、一章的可能。这大概就是《论语》开篇第1章显得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的原因吧?

  以上只是一种猜想,并没有得到直接证据的支持。要是这个猜想是错了,孔子就是在同一个场合一口气说完这三句话的,如此前言不搭后语,那该作何解释呢?难道说孔子真是一个“观念帝”,只说庄严宏大的观念,不讲证据,不讲逻辑么?抑或孔子是在一种特殊的场合有针对性发表这些言论?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会合情合理地如此讲话呢?

  猜想二:迎新辞

  007在今天早上出恭如厕方便解手的时候,一边痛快地拉了一泡,一边遐想两千多年前孔子授徒讲学的情境……想着想着,又想到了自己读研究生时的开学典礼,跟导师的见面会。007依稀还记得,有的老师祝福我们“认真学习,学有所成”,有的老师提醒我们“做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是时时有所得,不断有所长进,就能够从中体会学习和研究的快乐”,还有的说“做学问先要学做人”……我的导师说:“你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求学,我们作你们的指导老师,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缘份。在学问上我们有师生关系,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系。你们相互之间也要经常相互切磋,成为真正的学友……”
  哎呀呀,老师们说的怎么跟孔夫子一个口吻,甚至连说的内容都相近?!难道孔子也是在跟新生见面的时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会不会是这样?——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年迈的孔夫子率领子路、子夏等一批跟随他多年的弟子,站在鲜花盛开的桃树、李树下,迎来了他授徒讲学生涯中的最后一批新弟子。
  年轻的曾参和有若穿戴整齐,容光焕发。他们来到夫子面前,恭恭敬敬地行拜师礼,然后献上束脩(作为学费的牛肉干)。夫子微微一笑,示意两位后生平身,然后说道:“不断学习时常学有所得,岂不快哉?有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自远方来,加入我们当中,不亦乐乎?你们要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成为真正的学友。但是,如果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气,不也是一种君子风范么?……”
  曾参、有若和师兄们一起恭敬地站在夫子身边,倾听着夫子每一句勉励的话语……这两个关门弟子直到学有所成,开门授徒,还铭记着夫子跟他们见面时的这番教导。他们也在收新弟子的庄严仪式上,一次一次一重述着夫子这番语重心长的教诲,直到最后把它们写进了《论语》的开篇第1章。

点评

ccpaging  再次标记。本想顺大便付点学费,无奈,今日木钱鸟。  发表于 2011-3-15 16:39  回复  
49#
007 发表于 2011-3-15 14:3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8 007 的帖子

以上两种说法,纯属于007的个人猜测,欢迎批评,也欢迎补充新的解释!
50#
007 发表于 2011-3-15 17:0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思想交锋有利思想进步

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11-3-15 17:04 编辑
daisy 发表于 2011-3-15 10:26
007引出问题,其实心中早有答案!


  不好意思,事实并不是你说的这样,你误会了。那些问题,我是早就有了,一直积压在心里,能有一个机会说出来,真是一件痛快的事。但是,问题的答案,我没有。首先,007在这里写的并不一定是问题的答案,而只是推测。其次,即使这些推测,也是在跟来此楼的各位网友的讨论中逐渐清晰起来的。007喜欢在对事实了解的基础上发言,并且偏好破中带立的文风。但愿被007批评的国学大师能够谅解007的狂妄。但是请别像子玫妈妈那样怀疑我的真诚,007是真诚地批评那些观点的。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喵喵网

GMT+8, 2024-5-18 04:40 , Processed in 0.05412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