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喵喵网 群组 休闲 时尚 国学新知 求国学旧知:文化穿越 论语扯淡 (学而篇·第3章) ...
查看: 12573|回复: 16
go

求国学旧知:文化穿越 论语扯淡 (学而篇·第3章)   [复制链接]

楼主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2 06:36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5 ccpaging 的帖子

是朱熹说的:“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朱熹.论语集注》),还可见如下之分析: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20004
2#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3 20:45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24 子玖妈妈 的帖子

『国学论道』[中西互鉴]哲学入门-概念清晰化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647/6588.shtml

点评

火车  评错了,是回24楼的  发表于 2011-3-13 22:03  回复  
天恒爸爸  何出此言?求论证。  发表于 2011-3-13 21:53  回复  
火车  明白了,你脑袋里有框框。不过不要代表别人好哇  发表于 2011-3-13 21:37  回复  
子玖妈妈  谢谢  发表于 2011-3-13 21:06  回复  
3#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4 10:4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28 007 的帖子

不好意思,在国学面前我也是小学生,还在学习中,在网上找到一些资料,供参考:

1、http://jj3210.blogbus.com/logs/72334962.html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与“说、乐、君子”以及“天、地、人”或“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论语》的首章是站在这样的高度立论的

2、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12791/

3、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mp;idArticle=378685

4、http://paper.wenweipo.com/2006/01/03/WH0601030003.htm

点评

天恒爸爸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篇第十五·十六),cc搞得我满脸通红。http://hywangxb.blog.163.com/blog/static/1393773220105905516156/   发表于 2011-3-14 11:21  回复  
ccpaging  不曰“如之何”,不够真诚。  发表于 2011-3-14 11:13  回复  
4#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4 17:54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1 007 的帖子

我把毛子水在《论语今注今译》涉及这两段的文字帖在这,供参考: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⑤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乎!”
【今注】
①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按:《谷梁宣十年传》:“其曰‘子’,尊之也。”《诗大车笺》:“子者,称所尊敬之辞。”《论语》里这个“子”字,乃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专用的尊称。
②这里的“学”字,是指学修己的道理和学济世利人的知识而言的。“时”,是适当、适宜的时候。“习”,通常有温习、实习两种意思。温习似乎偏重在书本上的知识;实习则可兼行为和事务讲。(我们在译文中用“实行”一词。)“之”,指所学得的知识言。
③“亦”字平常有“承上”的意思,这里的“亦”,乃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说,音悦。(《论语》里“说”字有二音。说乐的“说”,注中音悦;说话的“说”,读失热切,注中例不音。皇疏本《论语》,说乐的“说”多作“悦”;正平本《论语》,说亦有作“悦”的。)
④臧庸《拜经日记》:“《白虎通•辟雍篇》: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曰,朋友自远方来。朋友之道也。又《易•蹇》正义、《周礼•司谏》疏并引郑康成此注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考班孟坚引用《鲁论》,包郑所注亦《鲁论》,然则《鲁论》旧本作‘朋友自远方来’。陆氏所见本有作友,正与班郑等合;特友字当在朋下。”按:臧说固有理据。但“有朋”句似是论语最早的原文;作朋友或友朋的,当由于传写者的改变。
⑤乐,或乐,音洛。(论语里乐有三音。礼乐或音乐的“乐”,音“岳”;喜乐的“乐”,音“洛”;训爱好的“乐”,则音“五教切”。乐,音岳注中例不出音;音洛和音五教切则各注出。)孔子生平,以“学不厌而教不倦”自许。以“学而时习”为可悦,乃“学不厌”的气象;以“朋友自远方来”为可乐,乃“教不倦”的气象。
⑥“人不知”,意思和“不见知于人”相同。愠,是怨恨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愠”,好像已到了“不怨天、不尤人”的境界了。
【今译】
孔子说:“学得一种知识而能够应时实行,这岂不是很可喜悦的吗!有弟子从远方来,这岂不是很可快乐的吗!即使不见知于人而心里毫不怨恨,这岂不是一个君子吗!”

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⑥!”
【今注】
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论语》里记载孔子的弟子,通常都称字,如“子贡”或“颜渊”(字上加氏)等;只有有若和曾参称“子”,如“有子”、“曾子”。宋程颐以为,《论语》书成于有子、曾子的门人,所以《论语》里独称这二人为子。这似是一种可信的说法。)
②孝,是孝顺父母,弟,是尊敬兄长。“弟”字的通常意思为兄弟的“弟”,引申为“尊敬兄长”的意思。这个意思后来有一个专字“悌”,但古书里用“弟”字作“尊敬兄长”讲的很多。兄弟的“弟”上声,注中不音;孝弟的“弟”去声,注中音悌。好,喜好;呼报切。犯,干犯、冒犯;上,普通指君父和在高位的人讲。
③鲜,意同少,仙善切。(鲜本是一种鱼的名字,但多借用为鲜洁、鲜少字。鲜洁字音仙,论语中没有;鲜少字则注中音出。)
④“未之有也”的“之”,是“有”的受词。(中国古代文法,如动词随有弗词,则受词便放在动词的前面。)
⑤“务”字是“专用心力于……”的意思。本,意为基本或根本(的事情)。
⑥仁,是指仁爱的行为,是人生最高的德行;这里的“为仁”,是指“行仁道”讲。(宋陈善的“扪虱新语”以这个“仁”为“人”的假借字。明王恕的“石渠意见”亦说“仁当做人”。这种讲法,似亦可通。但我们从上文的“道”字想起来,作“仁”似较合。)与,音余。(与,本训党与,古书里多用为感叹或疑问的语词,或用作参与字。作语词音余,参与字音预;注中都音明;党与字不音。《说文》有“欤”字,训“安气也”,似是语词“正字”,但古书仍多用“与”。)
【今译】
有子说:“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会冒犯君上的,极为稀少;不会冒犯君上而会作乱的,不曾有过。一个用心于世道的君子,专致力于根本的事情;根本的事情做好了,这个世界就可变成为有道的世界了。孝和弟应是仁的根本!”
5#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5 07:03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42 007 的帖子

有一老外来华赴任。吃饭时,一人说去方便一下,老外不解,旁人告知就是去WC的意思。敬酒时,另一人说希望下次出国能给予方便,老外纳闷不敢问。突然一电视台美女主持说:在她方便的时候安排老外做专访。老外惊问:怎么能在你方便的时候?!美女主持笑着说:那在你方便时,老外当即晕倒。
007,在你方便的时候,解释一下这个“方便”的多重含义。

点评

火车  007,能像你这样认真讨论的人是不多的。太多人用转帖替代论证了  发表于 2011-3-15 13:02  回复  
007  借用波普尔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证明我的观点错了,我将竭尽全力帮助你证伪它。关键是要“证明”,而不是当“裁判”。  发表于 2011-3-15 12:56  回复  
007  其实,我是想说,我在反驳,我反驳时要使用证据,要有论据。你如果不同我的观点,也要用论据。这样就会形成相互切磋、共同钻研国学的学风。  发表于 2011-3-15 12:53  回复  
火车  没劲  发表于 2011-3-15 11:36  回复  
天恒爸爸  007,你有点敏感,有点误解我的点评,对你深究细问的治学精神我一向是很钦佩的,我只是一个误入中国语词森林里的孩童而已,诸多疑问,请君解惑  发表于 2011-3-15 11:22  回复  
火车  嗯,我不过是“正确”理解了你“准确”表达出来的意思而已  发表于 2011-3-15 10:56  回复  
007  呵呵,理科出身的老师就是不一样,能够明白国学小一生007想说什么。  发表于 2011-3-15 10:52  回复  
火车  “一词多义”和“任务词成就词”的分别,完全是两回事情吧。  发表于 2011-3-15 10:50  回复  
007  请你具体批判和分析我在哪里犯了老外那种错误,你总不能像以前那样一句“孔子没有否定狂狷的意思”就把我辛苦研究出来的东西给否定了吧?  发表于 2011-3-15 10:20  回复  
007  007明白天恒爸爸的意思——汉语中常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007就像那个老外一根筋地理解汉语“方便”一词那样,机械地理解“学”和“习”。  发表于 2011-3-15 09:27  回复  
6#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5 11:59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42 007 的帖子

我现在发现,007正带我们进入研究的深水区:词源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所谓西方社科研究十分流行的“语言学转向”,不知我的解读是否正确。古代“以经解经”的方法已不足取,那现代可替代的方法又是什么呢,我感到十分惶恐,望007为我指明一个方向,至少能介绍一种方法,让我在学习国学经典时有所依凭。

点评

火车  同意。只要能把道理讲清楚的都是好方法。方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发表于 2011-3-15 13:19  回复  
007  我不赞同说“以经解经”是一种过时的方法。在方法论上,007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只要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国学经典的本意,什么方法都可取!  发表于 2011-3-15 13:01  回复  
7#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5 21:19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51 007 的帖子

007,其实毛子水的《论语今注今译》是很老的一个版本,似乎在学界有点权威,所以拿来做参考。不好意思,有位妈妈好像提到钱穆的《论语新解》,那就看看钱老先生是怎么说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爵名。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学:诵 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测二义仍相通。
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悦:欣喜义。学能时习,所学渐熟,人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也。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或以方来连读,如言并来,非仅一人来。当从上读。
乐:悦在心,乐则见于外。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愠,怫郁义,怨义。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心能乐道,始脐此境也。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前解深,后解浅。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学至此,可谓成德矣。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务本之义,乃学者之先务,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学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如读此章,若不切实学而时习,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义蕴。本章学字,乃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孔门论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学者诚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终身率循,亦不能尽所蕴之深。此圣人之言所以为上下一致,终始一辙也。
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即再逾两千五百年,亦当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者不可不知。

白话试译
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来从学者。
孝第: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好犯上者鲜矣:上,指在上位者。犯,干犯。好,心喜也。鲜少义。
作乱:乱、谓逆理反常之事。
务本: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亦始义。
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虽若自然当有之事.亦资于人之能诱发而促进之,又贵于人之能护养而成全之。凡此皆赖于学,非谓有此心即可备此道。
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处之大道。孝弟乃仁之本,人能有孝弟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犹未之生于根。孝弟指心,亦指道。行道而有待于心则谓之德。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格遵言,有指德言。内修于已为德,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或本无为字。或说以为仁连读,训为行仁,今不从。
按:《论语》有子、曾子二人称名,或疑《论语》多出此两人之弟子所记,或是也。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于孔子事之,曾子不可而止。”则有子固曾为孔门弟子所推服。《论语》首篇次章,即述有子之言,似非无故而然。
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论语》常言仁,欲识仁字意义,当通以论语》全书而细参之。今试用举其要。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于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于此心而有此道。此心修养成德,所指极深极广。由其最先之心言,则是人与人间之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而此心实为人性所固有。其先发而可见者为孝弟,故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则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有子此章,所指浅近,而实为孔门教学之要义。

白话试译
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很抱歉,我还是无法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过看看这些学者各种不同的解读(文本比较研究),是否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呢,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解经之学真是博大精深啊。

点评

vivianda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呀。  发表于 2011-4-6 11:10  回复  
ccpaging  掩面而逃,看来俺也就只能读《几何原本》了。  发表于 2011-3-15 21:43  回复  
8#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6 10:0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1 007 的帖子

顺便也与007交流一下治学方法。我知道,你对我的述而不作肯定有想法,好像是偷懒,好像不真诚,好像没劲,这就涉及到治学方法问题。胡适不也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小心求证就是治学方法,也就是西方社科研究十分强调的“文献研究”。比如《论语》,其实已经有许多许多文献,我们只能择其比较权威的来看,比如毛子水、钱穆、杨伯峻、南怀瑾、傅佩荣、鲍鹏山、李泽厚等,如果对他们的解读不熟悉,不了解他们真实的意图,或者曲解他们的看法,就轻易下结论,似乎不妥。我记得钱穆写《国史大纲》的时候,特别在书前提醒读者,其中一处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也许你对以上文献都已了然于胸、耳熟能详,所以可以新意迭出,那我会表达我深深的敬意。我说自己是小学生,绝非自谦之语,而是真实情况。就容我慢慢地学,慢慢地想,或许哪一天可以有资格向你请益。

点评

ccpaging  不说话就是小学生,一开口就是权威。孔子的学生要是这样,论语应该是孔老先生的独白了。  发表于 2011-3-16 10:44  回复  
ccpaging  “权威”二字害人致斯,难怪孔老先生述而不作了。  发表于 2011-3-16 10:40  回复  
9#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14 13:16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天恒爸爸 于 2011-4-14 13:17 编辑

回复 #99 007 的帖子

“仁”字臆断——从出土文献看仁字古文和仁爱思想
http://www.100paper.com/100paper ... 20070625/28946.html

最近也一直在想孟子的仁爱思想与孔子的“仁”是个什么关系,为何墨子的兼爱思想无人继承,真是因为无君无父的问题吗。我私下认为,墨子的兼爱论与西方的博爱论很接近,是一种推己及人,冲破宗法社会固有社会关系的新思想,可惜被强大的“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仁爱学说”彻底打败了,否则,中国是否也有可能走上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呢?在这里,历史产生了“大分流”,“仁学”思想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和力量。

点评

007  拜读了兄台推荐的那篇文章,可情那个古“仁”字显示不出来。不得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发表于 2011-4-18 12:00  回复  
daisy  孔门弟子千千万,各人都有各人的想法,应该说符合统治阶级的孔门弟子学说被统治者利用打败了其他思想。这些思想也许未必是夫子的本意  发表于 2011-4-14 13:35  回复  
10#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18 12:11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拜读了兄台推荐的那篇文章,可情那个古“仁”字显示不出来。不得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在网上查了查,大约是这个样子:


点评

007  谢谢,开了眼界!  发表于 2011-4-18 13:34  回复  
11#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18 12:14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随便找到了这张图片的出处:
中国传统礼仪:仁之礼
http://www.bbylw.com/liyi/zgly/2010/0511/15988.html
12#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18 15:2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就说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吧——“孝”代表了子对父的亲爱,可是父对子的亲爱呢?孔子说过么?

人伦与独立人格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PostID=7500417

《礼记· 礼运》提出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对于五伦的每一方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是所谓人伦道德的详目。《礼记·大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

儒家在宣扬人伦的同时,又肯定了具有独立的意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指平民,“不可夺”的志即是独立的意志。孔子承认平民也有独 立的意志。孟子提出“尚志”之说。《孟子》书载:“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 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 之非义也。’”(3)仁义即是人所具有的善良意志。孟子以为发扬人的善良意志是最重 要的事情。

所以,每个人都在一对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五伦规范的还是一种熟人社会,对陌生人社会好像没有具体的论述,是否可以说“仁爱”也只局限于这五种关系中呢?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特别要重视其中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父慈在先、子孝在后,若父不慈,则子可不孝,依此类推,因而,导致不孝、不悌、不听、不顺、不忠的原因是因为前者没有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儿(慈、良、义、惠、仁)。
13#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19 17:45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天恒爸爸 于 2011-4-19 17:47 编辑

正是007怀疑国学是否有助于中华民族现代之精神崛起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并不关注儒家伦理是否能生发出现代精神,而是看两者能否共存的问题。我假设有两种伦理的存在:熟人社会的家庭伦理和陌生人社会的市场伦理,前一种伦理更强调施予与受惠的关系(中国情理社会中的“报”),后一种伦理强调彼此平等基础上利益交换。其实,企业也存在着两重性:一重是自由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一重是科层制类似家族统制的管理方式,前一种以欧美企业为典型,后者以日本和四小龙为典型,说明两种伦理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我认为,西方社会也存在着熟人社会的家庭伦理,但以宗教为核心的平等交换的市场伦理占主导,前者不被重视,但确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欧洲民风淳朴的乡村社会。自市场经济引入中国以来,市场伦理逐渐兴起,大有取代家庭伦理之嫌(似乎一切都可以通过市场和法治来解决,法治是市场的基石),导致市场伦理极端化、恶质化,个人主义没有勃兴,自我主义、自私主义泛滥,导致人心不古、礼崩乐坏。我学习国学,是想搞清楚家庭伦理发生机制及其条件,以及与市场伦理之间的关系,以便吸收两种伦理的长处,而避免两种伦理的不足。其实,我们现在所走过的道路,台湾及一些东亚国家都曾经走过,我们不过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实验罢了,因而台湾及东亚国家的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参考。

点评

007  私德发达,并不表示有公德。孝敬父母就是孝敬父母,别它来要求我孝敬皇上、热爱集体、热爱社会、热爱公司、热爱祖国、热爱人类。两码事。  发表于 2011-4-20 10:39  回复  
007  基本同意。但私德就是私人生活的道德,公德就是公共生活的道德,别拿私德充公德,也别在公德里拿私德说事。再者的情感和理性基础不同。  发表于 2011-4-20 10:35  回复  
14#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20 11:2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基本同意。但私德就是私人生活的道德,公德就是公共生活的道德,别拿私德充公德,也别在公德里拿私德说事。再者的情感和理性基础不同。

007,请注意,我通篇没有讲道德,讲的是伦理,所以,还是不要偷换概念,虽然讨论的时候经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

点评

007  @天恒爸爸:谢谢推荐,浏览了一下,还有待细读。印象中,在“伦理”和“道德”的关系上,黑格尔、赵汀阳跟一般人正好看法相反。现在又来了一个  发表于 2011-4-20 12:34  回复  
007  我承认,我没有文化,我经常混用“道德(morality)”与“伦理(ethic)”。  发表于 2011-4-20 12:25  回复  
天恒爸爸  关于两者之间的异同,请参看杨国荣:http://www.zhongguosixiang.com/thread-130-1-1.html  发表于 2011-4-20 11:34  回复  
15#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20 13:14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129 007 的帖子

基本同意你的观点。但有几点疑惑请教:

1、一般认为,私德与公德之分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那么,当下所指的公共领域具体是什么?与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是做如何的区分?
2、一般来讲,说到公共领域是绕不开哈贝马斯的理论(具体不展开),你认为,当下中国有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吗?为何梁启超在《论公德》这篇雄文里要讲“私德外推即为公德呢”?
3、从历史角度讲,中国历史中存在公共领域吗?如果有公共领域,从何时开始?
4、你所举的让座位例子到底是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
5、不管是私德还是公德,主体其实都是一个:个人,只是面对的对象不同,为何要将私德与公德对立,而不施行同一种“德”呢?比如尊重父母、同学,与尊重警察、网友,要截然分开说呢?内中不是统一的吗?

以下几篇文章供参考:
1、梁启超《论公德》:
http://bbs.rednet.cn/thread-18357020-1-1.html
2、罗威廉:近代中国之公共领域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812628/
3、让座,是公德还是私德?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5-11/2275528.shtml
16#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20 14:43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135 火车 的帖子

还是要转载,令你厌烦了:
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lunlixuedongtai/67672.html

在论述二者关系时,梁启超认为,私德和公德均为社会所不可或缺。“无私德则不能立”,“无公德则不能团”[2] (P660)。他说,“公德者私德之推也,知私德而不知公德,所缺者只在一推;蔑私德而谬托公德,则并所以推之具而不存也”[2] (P714)。就是说,公德是私德推演的结果。人们知私德而不知公德,造成公德缺失的现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推”的过程。关于“推”字,他借用孟子的话说,“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2] (P714)。“推”即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一种心理联想过程。每个智力成熟的个体,都可依此方法将私德外化为公德。至于私德为何能推出公德,他说,“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2] (P660)从本体角度即抽象意义上看,道德本来无所谓公私。只是在现实中产生了分化,才有私德和公德二分的出现。私德与公德的共同本原乃是私德能够推演出公德的前提。这样,梁启超唯心地解释了公德生成的途径。

当然,也许这段话不出在《论公德》这篇文章中(好像我也没说出处是这篇文章),这令你产生了不必要的联想,但这段话还是有根据的,我可不敢乱说一气。

点评

天恒爸爸  不好意思,是我错了,“外推论”是在《新民说》提到的,火车批评有道理。  发表于 2011-4-20 14:46  回复  
17#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21 10:29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孔子被气跑了,我说不过你们,有种你们穿越至2600年前和我辩,呵呵。http://weibo.com/1644489953/eySjCLOvOLj

网传孔子像被搬走,南都记者九点二十五分在现场看到,原本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门前的孔子像确实不在原地,代之以蓝板遮挡,现场工作人员称,孔子搬走了,据说是去修善,以后可能搬回来,也可能再也看不到。




点评

油条  按照常识,谁也没见过孔夫子,这尊像是他的么?哦。有个标签在那里。回家我给我们家小的也做个泥菩萨。。。  发表于 2011-4-21 16:50  回复  
火车  孔子老才古滴  发表于 2011-4-21 11:17  回复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喵喵网

GMT+8, 2024-6-15 22:34 , Processed in 0.12082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