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大多数孩子在“陪太子读书" 来源: 华尔街日报

热度 7已有 1162 次阅读 2011-4-8 14:22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

师傅教给徒弟的手艺一辈子都不会忘,徒弟随时可以拿出来混饭吃,所以师傅是徒弟的衣食父母,而学生向老师学知识则有点像“狗熊掰棒子”,随走随丢。既然这样,正规的学校教育为何不偏重于教学生一些可以随时用来谋生的手艺,而是要让他们小学、初中、高中地穷十几年光阴去学一大堆随走随丢、而且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回头去捡的“知识”呢?

有人会讲大道理说:学校教育是要让学生能够具有将来可以适应多种社会职位需要的机会,比如说,如果不小学、初中、高中地按部就班学数学,将来就学不懂大学数学,这样又如何能够谋到火箭工程师、衍生金融产品开发师的职位呢?这话自然不假,可问题是,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中,有几个将来能成为火箭工程师和衍生金融产品开发师呢?他们大多数人将来从事的工作很可能连初中数学知识都用不着,让这么多人陪着只存在于可能性中的火箭工程师接班人学高深的数学知识,却把本可以用来学习谋生技能的时光白白浪费掉,这种教育模式究竟是在增加广大莘莘学子的就业机会,还是扼杀他们未来的就业机会?

应该说,那些讲大道理的人无意中说到了问题的关键──机会,但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不是把机会给予学生,而是给予了人类社会;它表面上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以适应未来就业需要的机会,实际上是在以牺牲学生的个人发展机会为代价,使社会在发现那些能促进人类整体进步的尖端人才时尽可能提高成功几率。举例来说,当人类的知识积累达到能够产生相对论的时候,人类社会客观上需要一位爱因斯坦的诞生,但问题是,谁也不知道社会能否及时出现这样一位物理天才,唯一的办法是尽可能增加学习理论物理、研究理论物理者的人数,这一专业人才群体的人数越多,及时诞生爱因斯坦的几率就越高。而要增加学习理论物理者的人数,则需要以更大规模普及高中教育,而这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多其实一辈子根本用不到高中物理知识的人白白坐在那里陪太子读书。

有人可能会说,正因为认识到存在这种弊端,各国现在不是都在进行教改嘛,比如中国一些名牌大学就在搞自主招生试点。但您听说哪国的教改把普通高中教育取消了?相反我们却看到,大学本科甚至硕士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向通才教育的方向发展正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越发展,白白浪费光阴的陪太子读书者就越多。

世界上万事万物总是向越来越科学合理的方向演进,可从上述现象看,人类社会却似乎在向越来越浪费人类资源的方向退化。但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些看似不合理的现象,其体现的却是自然进化的最合理途径。以麋鹿为例,鹿群中只有一只公鹿在发情季节到来时拥有交配权,但究竟是哪只公鹿最终获得这一权力,却需要鹿群里的所有公鹿经过激烈竞争后决出。那些在交配权争夺战中失败的公鹿便沦为“鹿渣”,它们虽然丧失了繁衍后代的机会,但正是因为有大量公鹿的激烈竞争,才得以决出一头最为健硕的种公鹿,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麋鹿种群的优化。

人类社会当然比麋鹿群要复杂得多,但既然大量公麋鹿“终生闲置”符合生物进化的客观需要,谁又能说我们大多数人用十几年的光阴陪太子读书一定是人类社会的退化呢?只可叹,我们本来以为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了充分鼓励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阶段,但暮然回首,却发现我们没准依然还是钢筋水泥丛林里的一群动物。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1

路过
1

鸡蛋
4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zhyu70 2011-4-9 23:07
这篇文章,好像有些滑稽。作者估计是学文科的,比较感性。何为大多数孩子在“陪太子读书”?想必任何社会中的人才,都是正态分布的,顶尖人才和最落后人群,都是极少的。没有中间的大多数,哪来的顶尖人才?所谓没有基础,何来提高,没有水涨,哪来船高?知识改变命运,因为看到大多数孩子在“陪太子读书”而放弃追求知识,转而学习生存技能,正所谓附和了“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这种说法。走进学堂,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由学校所教的系统知识学到了逻辑推理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等等,甚至可能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有可能提升了自身的智慧呢!。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而不是陪太子读书。退一万步讲,如果书读得再多也依然无爱因斯坦般的出息的话,至少你能明理,在子女的教育上进行调整,让他(她)们站在你的肩膀上起跑,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吧?人类社会就是这么进步的。
不否认,“太子们”霸占了较多的资源,但是,这是本能,正因为如此,才有进步。

facelist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喵喵网

GMT+8, 2024-5-20 17:55 , Processed in 0.26065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