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学生时期的第一次长途旅行

热度 1已有 1259 次阅读 2011-7-28 11:50 |个人分类:感恩纪念册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 ... content_621816.htm#
两名中学生“千里单骑”走温州
9天650公里 我们成了男子汉
2011年7月27日   A24:A24-上海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受上面新闻报道的引发,让我记起自己学生时期的一次难忘的旅行——

这将是孩子一生难忘的快乐,一定是的,因为我的记忆中也保存着一份这样的快乐。

看到这个报道,唤起了我中学时期最珍贵的记忆。那是高一的寒假,我的班主任李老师发起了这样一个单骑旅行的活动,目的是苏州,从国道走,时间是一个星期。 当时报名的不多,最后由3个女生4个男生和老师(男性)组成了8个人的队伍。我那时刚学会自行车不久,平时上学骑的是妈妈20寸的车,为了这次旅行,专门 练习爸爸28寸的自行车,因为车座高,下车总是摇摇晃晃。就这样我硬是决定骑爸爸的28寸,因为其他同学也都是,这样可以保证速度呀。


我们是这样计划的,8个人7辆车,沿着长途汽车的路线行进,这样每次轮流有一个人乘坐长途汽车到达前方站,安排8个人的住宿,因为怕大队到达的时候时间太 晚。我们一共计划了几个中转点,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我很清楚的记得第一站是平望。因为第一个前往平望联系住所的就是我。那时的我,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坐过长 途汽车,对于联系招待所安排8个人的住处这样的任务,更是第一中的第一。心里其实很不安,但还是不断给自己打气。


当汽车停靠在平望车站的时候,是中午了,我下了车。那就是一个农村小集镇,先在路边小店吃了碗面条。然后就在附近边走边找招待所(那时没有宾馆,有也不考 虑的),我不敢走太远,就在车站附近找了一家。给服务员看了学生证,报了男女人数,给女生安排了一个4人床铺的小房间,男生就安排在通铺,就是一个很大房 间,放着十几张床的。我选的这家招待所,有一个院子,我想可以放下我们的7辆车,后面还有一个大食堂,可以供应晚餐。安排好一切,我非常兴奋。时间大约是 下午了,我就去车站等,等了多久我不知道,只是眼睛紧紧的盯着汽车开来的方向,希望在路的尽头看到同学的身影。当我看到他们骑着车,排着一条长龙风尘仆仆 而来的时候,我跳着脚拼命的向他们招手,他们看到我的时候,也象是到家了一样,一个个下车围住我。我把大家带到住的地方,老师还赞扬了我的办事能力。那天 晚上,我们3个女孩住在一起,房间里靠墙各放了两张床,除此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桌子和一个长条凳,再没有其他的了。房间的地面就是砖头。洗涑和卫生都是在 房间外面的。我们躺进被窝(那时好象根本没有脏不脏的概念,反正是没有想过)还是那么兴奋。我听她俩讲路上的见闻,他们是从金山骑过来的,还到海滩上去玩 了一回。听她们讲得开心,我心里暗暗的羡慕着进入梦乡。这就是第一天的旅程。


第二天清晨,天还蒙蒙亮,男生就已经来敲我们的门。他们兴奋的告诉我们,外面下雪了。大家整顿了行装,在食堂里喝了白粥吃了馒头。我从同学手里接回了自己 的车,因为他是今天的先行者。我们推着车出了招待所的大门,外面的空气让大家精神一爽。雪下得不大,没有下雨,路中间也没有积雪,只在周围的农田和路边的 草地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雪。我们一个接一个上车,排成一条长龙,开始在田野中间的国道上飞驰起来。男生领头,老师断后,每个人都与前面的保持着十来步的 距离。那天清晨骑着28寸的车,在田野里飞驰的情景,在我脑海里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我至今都可以感受到空气中的清冷和爽朗。公路上的车很少,偶尔有拖拉 机。公路两侧都是农田,远处的农舍在一层白雾里,几家的烟囱冒着白烟。我们置身在一片白茫茫的田野里,身轻如燕,自我感觉象在云端上一样。


对这个清晨雪中行进的记忆犹新,让我对这一天后来的记忆变得模糊。只是感到,晨雾退尽,雪也停了,太阳探出头来。路上的车开始多了起来。我们时不时开始互 相对话,男生开始互相比赛,争夺领头的位置,我们女生也时不时并驾齐驱,不再按原来出发的顺序。老师便不停的提醒我们,保持点距离,有时不得不加紧骑到前 面,喝止不知轻重的男生们。公路绵绵延伸,好象没有尽头。我们骑上一段,会集体下车休息,坐在路边,男生会拿出地图,看看后面的路怎么走,女生则在田间采 撷野花野草。可惜那时没有数码,唯一的一架相机,是一个男同学带的,还要珍惜胶卷。这第二天怎么结束的,我实在想不起来了。但应该是按原计划到达,并同样 住进事先安排的招待所。


(继续,昨晚因这段记忆失眠,脑海里浮现出多年的同学和老师,以及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三天的目的地就是苏州了,但是这一天的行程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旅行者的艰辛和意义。现在想起来,那天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摔交,是我们整个旅程中,摔得最 多的一天。还有就是风,凛冽的寒风和阴沉沉的坏天气,完全颠覆了前一天出门的好心情。最后是路况,很长一段石子路,与前一天的平坦相比,每踩一次脚踏板的 力道都是不一样的。经过两天的奔波,同学们开始累了,我的体力比他们好,是因为我少了一天的运动量。但也深深感到了吃力。在空旷的郊外,风在无情的施虐, 我们一队逆风行舟,每个人都紧紧的闭起嘴巴,使劲的踩动踏板,不愿说话是怕自己卸了气。但沉闷的气氛和机械的动作,以及耳边呼呼的轰响,竟让我们开始有困 倦的感觉。打头的男生,闭起眼睛仰面迎接寒风的倾泻,车龙头稍歪斜了下,车轮被不平的石子绊了,他一下失去平衡,身体随着车身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接踵而至 的第二辆第三辆车上的男生,对这突然发生的状况没有反应过来。于是接二连三的惊呼,终于让女生反应过来,纷纷跳下车。看着他们摔成一团,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了。幸好,我们都穿着滑雪衫,除了狼狈,并没有伤到。老师在确认大家没有受伤后,笑呵呵的询问大家是否后悔了,大家都很倔强地摇头,领头的男生不好意思的 承认自己闭上眼睛的卤莽,大家都笑了。稍作休整,我们又出发了,在老师的指点下,这次我们改变了策略。我们首先调换了领头的同学,并约定大家轮流做领头 羊,老师也允许我们开展小竞赛,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相互追赶。每次只有一辆车可以驶出队伍,超过前面的同学,行动前还要大声的吆喝,让大家知道。就这样, 我们不断的变换队型,你追我赶,渐渐得忘却了寒风的凛冽,忘却了路面的摩擦阻力,越骑越带劲。真没有想到,原来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大声的笑一笑,会追回那 么多的力量,让我们浑身都冒着热气和活力。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正好是领头羊,所以憋着一股劲赶到,第一个跳下车,感觉非常自豪。我们回顾这一段路程,应 用了我们学习过的古文,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虽然我们没有好天时,地也不利于我们,但我们有人和,集大家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这段难忘的旅程。


我们的车队终于到达了本次旅行的终点站——苏州。之前也跟随父母到苏州游览,都是坐火车,直奔风景点,住所自然也好很多。但这次我们是从长途汽车站进入苏 州,情况很不一样。我们的旅社在沧浪亭附近的一个小巷里,弯弯曲曲的弄堂,苏州特有的房子。因为床铺不够,女生只分到两个床铺,上下的,男生们和老师依然 是通铺,也都是上下铺位的,只是那个房间很深,一排排的床铺,让我想起船上的五等舱。我们三个女孩的房间,其实有 三个上下铺的床,但其他四个都已经有人了,我们只好1人睡上铺,我和另一个同学一起挤在下铺。吃过晚饭,男生们一起到我们的房间,正说得开心,管理员进来 说男的不能在女的房间里,就把4个男生赶了出去。我们看看反正睡不着,索性就出来,叫上男生们,到外面的弄堂口玩。在路灯下说笑,直到老师来把我们叫回去 睡觉。


我们在苏州停留了一天,住了两晚。在苏州市里,老师没有让我们骑车,而是带着我们坐公交。我们去了附近的一些园林景点,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甲天下。班主任是 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在他的带领下,重温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诗词古文,让大家对这些死记硬背的字词有了不少新的感觉。我们也品尝了苏州的小吃,面 条,馄饨,糕点等。还特地到苏州中学去参观了一把。苏州中学很大,建筑同样有苏州园林的特色,一排排平房教舍,宽敞明亮。操场好大,操场边有双杠、单杠, 秋千和爬杆,我们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


同样是一个蒙蒙亮的清晨,我们又静悄悄的推车出了巷口,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回来的路线是先到昆山,再返回上海,用两天的时间。依然是那一排长龙的队伍,依 然是奋力踩踏的身影。但我们已经非常有旅途经验,同学之间也比来时更多了友情和默契。男生们不会象来时只顾自己冲在前面,也会骑到我们后面来压阵,还会帮 助我们背包,我们队伍里的笑声更多了。我们在昆山的一个军队招待所又住了一晚,老师出示了证件,并把我们的旅行向对方做了解释,受到对方的热情接待,还免 费提供了住宿。第二天,我们告别了昆山,归心似箭。一边开始想念家的温暖,一边又为即将结束的旅程谈谈惆怅。回到家的那一晚,我躺在自己的床上,闻着被窝 的熟悉气味,回想一周来的生活,感觉就想梦一样。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很多的旅程,哪个是自己最难忘的,哪个是自己收获最丰富的——

特此追忆,怀念一起学习的同伴们,再次感谢曾授业解惑的恩师,他的责任他的智慧和慈爱,给予
了我和我的同学一次终生难忘的旅行。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cindysh96 2011-7-29 22:26
很有意思的从前,值得怀念!!

facelist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喵喵网

GMT+8, 2024-5-5 21:13 , Processed in 0.05735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