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喵喵网 群组 生活 信仰 菩提树下 人是未来佛
楼主: 叮叮爱妈
go

人是未来佛 [复制链接]

101#
vivianda 发表于 2011-5-21 18:5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佛教中,识是有两部分组成的:“藏识”和“意识”。
习禅,就是在我们的藏识这座花园中耕作。

作为园丁,我们必须相信这块土地,知道所有慈悲和智慧、觉悟和幸福的种子都早已深藏其中了。

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金色夕阳无一不在同时说法。

任何使我们藏识最深处的种子得到滋润的实物都是真正的法。

-----  一行禅师

今日读到一行法师的一席话,颇有感受。让我不由自主地找到这里,与莲、路遥、花花 言语一番。是悟,或是缘,我们,与生命相约
已有 1 人评分鲜花 收起 理由
花瓣雨 + 10 与你们的缘,如青青翠竹,郁郁黄花。.

总评分: 鲜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102#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5-21 22:3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1 vivianda 的帖子

我在禅坐念佛号时,忽然感觉自己心的污垢正在一点点剥落,我看见了心原来的样子,而当这一切来临时,居然,把我身边的人也照个一清二楚。有些,几十年的相熟,此时,感到有些陌生,甚至无缘。
想来,心恢复本我时,一切都还其本来呀
一切相皆无相,以前,都被相所惑。
已有 1 人评分鲜花 收起 理由
静静的蓝莲 + 5 随喜

总评分: 鲜花 + 5   查看全部评分

103#
静静的蓝莲 发表于 2011-5-22 16:16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1 vivianda 的帖子

千金易得,知识难求。
我很感慨在网络、在工作和生活中,得遇像你们这样的善知识,
让我有机缘亲近佛法、亲近佛。
事实上,人生到现在,只在接触到佛法后,仿佛才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一切都很不一样。

这也是难舍旺旺的原因。

点评

vivianda  对了,莲,我托网友给了然师 带去了我们的问候。了然师回谢,并告知一切都好。  发表于 2011-6-30 13:14  回复  
vivianda  嗯,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一致。随着孩子渐渐大了,也许不经常来,但不会忘  发表于 2011-5-22 17:55  回复  
104#
vivianda 发表于 2011-5-22 17:53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2 叮叮爱妈 的帖子

路遥,随喜。不知为何,现在特别想听听了然师会怎么说

点评

vivianda  @静静的蓝莲 所言极是  发表于 2011-6-1 20:03  回复  
静静的蓝莲  @vivianda 君子和而不同,呵呵  发表于 2011-5-28 23:00  回复  
vivianda  @静静的蓝莲 呵呵,他一定觉得,几个弟子的秉性脾气还真是各有不同,但怎么就这么投缘呢  发表于 2011-5-26 20:51  回复  
静静的蓝莲  是啊,弟子们都还没出道,师父竟然玩失踪...好在偶们一众弟子皆颖悟,应不难领会师之“默时说” :-)  发表于 2011-5-25 13:52  回复  
105#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5-22 21:27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4 vivianda 的帖子

是啊,真想有他在
我知道以前的业障蒙住我的心性,我看不见自己
现在,我有些明白自己,但依然有新殃,却不知现世的哪些又在积垢?
我因母亲而真正信佛敬佛循佛,我的修行是否又是一种执?

点评

vivianda  “修行是否又是一种执?”,路遥,我也想过这个问题  发表于 2011-5-26 20:53  回复  
106#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5-25 09:5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叮叮爱妈 于 2011-5-25 09:54 编辑

苍雪大师诗选
转自网络

苍雪大师诗选


苍雪(一五八六—一六五七),明朝.佛门僧,名读彻,初字见晓,后更名苍雪,号南来。云南呈贡人,俗姓赵,少年已展诗书画才华,他五岁从父于昆明妙湛寺出家,于鸡足山寂光寺为水月儒全侍者,为水月大师掌管书记。十九岁云游万里,入苏州中峰寺主持。他博学多闻,是明代禅宗巨匠及诗文领袖,诗僧、画僧。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山中行,云迷樵径雨初睛,有时送君自崖返,自此远矣君之行!
山中住,茅庵绝顶孤危处,我本不从云水来,问山先住人先住?
山中坐,只教七个薄团破,青苔日后自无尘,落花满地承敷座。
山中臥,草深蚊虫咬不过!只愁夜短睡不足,那管昼长难忍饿!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几回立雪与披云,费尽勤劳学懒人。

曳断鼻绳犹不起,云烟深处一闲身。









点评

vivianda  四首诗,体会了山中出家人在肉体上的贫苦艰辛,及在精神上的愉悦洒脱  发表于 2011-5-26 20:58  回复  
已有 1 人评分鲜花 收起 理由
静静的蓝莲 + 5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总评分: 鲜花 + 5   查看全部评分

107#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6-5 15:4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有一天,两个犯人吵架。缘由让大家感触良久。
  A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给B吃。刚开始B很感谢,久而久之便习惯了。习惯了,便理所当然了。于是,直到有一天,A将鸡蛋给了C,B就不爽了。她忘记了这个鸡蛋本来就是A的,A想给谁都可以。为此,她们大吵一架,从此绝交。
  
  有一年,很热的夏天,一队人出去漂流。
  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时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到岸边的时候,全是晒的很烫的鹅卵石,他们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于是,女孩儿就向别人寻求帮忙,可是谁都只有一双拖鞋。女孩心里很不爽,因为她习惯了像别人求助,而只要撒娇就会得到满意地答复。可是这次却没有。她忽然觉得这些人都不好,都见死不救。
  后来,有一个男孩将自己的拖鞋给了她,然后自己赤脚在那晒得滚烫的鹅卵石上走了很久的路。还自嘲说是铁板烧。女孩表示感谢,男孩说,你要记住,没有谁是必须要帮你的。帮你是出于交情,不帮你是应该。女孩记住了男孩的话,自此以后学会了对施以援手的人铭记在心,并给以更大的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
  一开始,感激不尽。可是久了,便是习惯了。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感谢曾经每一个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每一个陪伴我们度过难关的人。因为有你,我才会走到如今。因为有你,我的生命才会如此精彩!
108#
静静的蓝莲 发表于 2011-6-6 18:3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向水觉芦香。
挂榕青,尝五黄,
祝君安康福慧长。
109#
我是谁 发表于 2011-6-7 08:26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给我鼓舞很多。
110#
油条 发表于 2011-6-7 08:4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又逢夜雨伴入眠了, 这雨下得好滋味。

点评

静静的蓝莲  你好,油条 :-)  发表于 2011-6-12 18:18  回复  
111#
vivianda 发表于 2011-6-7 22:27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7 叮叮爱妈 的帖子

路遥:记得你曾跟我说过,你很不解不屑那些只为修自身解脱的信佛人。很佩服你的领悟力,在佛经里,有关于此类问题的阐述:除非你拥有一颗觉悟的心和作为一个菩萨为一切众生而修行的心灵,否则你就不是真正的佛子。这是大乘佛教的思想,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走向这里。



已有 1 人评分鲜花 收起 理由
花瓣雨 + 5

总评分: 鲜花 + 5   查看全部评分

112#
vivianda 发表于 2011-6-7 22:3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静静的蓝莲 发表于 2011-6-6 18:39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向水觉芦香。
挂榕青,尝五黄,

“盐梅已佐鼎,向水觉芦香。挂榕青,尝五黄”,看着都美。神往一下下了。不知在忙啥,今年香袋也没有备一个,现代人好悲哀。

莲,看了你的“神奇能量帖子”,正为我俩的天生“好奇”得意欢喜呢,不巧,又看到了一段:有些人学经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以此动机,会失掉教义的真正精神,忍受无益的折磨...。陷入反省中

113#
sweetheartme 发表于 2011-6-8 11:3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9 叮叮爱妈 的帖子

没有看到你以前的过往是怎样的故事,但是无论如何都想对你说,放与不放形式不重要,只想祝福你还有所有有缘的人明天一天比一天好。
114#
静静的蓝莲 发表于 2011-6-12 17:43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修剪欲望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僻,香火一直不旺盛。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法师来到这里接替做新住持。

初来刚到,他绕着寺院巡视,发现寺院周围山坡上到处长满了灌木。

那些灌木杂乱无章,树形恣意肆而张扬。

索提法师找了一把剪子,不时的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成了一个漂亮的圆球形状。

僧侣们看到之后,疑惑不解。

问住持,法师却笑而不答....

一天,寺院里来了一位衣衫光鲜,气宇不凡的客人。

寒暄让座之后,对方说自己无意路过此地,随便进来看看。

法师很客气的陪客人四处游转,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清除自己的欲望?

索提法师微微一笑,返身进入内室拿了一把剪子出来,对客人说:「施主,请跟我来。」

他把客人带到了灌木丛地,客人看到了法师修剪的那一棵成型的灌木。

法师把剪子递给了客人,说道:「您只要经常像我这这样的去修剪一棵灌木,您的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接过剪子,走向一棵灌木,卡嚓卡嚓地剪了起来。

一壶茶的功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了笑说:「感觉身体舒展了很多,可是平日堵在心中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法师领首说:「刚刚开始会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会好了!」

客人走的时候,和法师约定,他十天之后还会再来。

法师不知道,这个人就是泰国享有盛名的珠宝大亨。

近来,因为遇到了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难题。

十天后,大亨来了!二十天后,大亨又来了!

三月个后,大亨已经把那棵灌木修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型。

法师问他:「现在你是否懂得如何消除你的欲望了?」

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可能是我太愚钝,每次修剪的时候,倒是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杂念,可是,一从你这里离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会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法师笑而不答。

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旧...

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您知道当初我为什么建议让您修剪灌木吗?」

我只是希望您每次修剪前,都能够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

就像我们人类的欲望,您别指望能够完全把它消除,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美观,若放任欲望,它就会像满坡生长的灌木,丑陋不堪。

但是,经常修剪,就能够成为一道亮丽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也是这样,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作是心灵的枷锁。

大亨恍然...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一棵的被修剪成各种形状。

这里的香火也渐渐旺盛起来,日益闻名。

点评

GRACEFUL  愚钝的我要好好思考下。。。  发表于 2011-6-13 16:54  回复  
115#
静静的蓝莲 发表于 2011-6-12 17:5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2 vivianda 的帖子

读上面这段文时,我在想,
我们一点点的欲望不是罪过,修剪美观即可;
我们一点点的好奇心不是罪过,更不应被看作是心灵的枷锁。
佛陀无限慈悲,禅无限自由,回到路遥帖子中的诗句——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不过也正因如此,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不是已提前衰老,已提前步入古稀之年,否则怎么总是觉得已“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呢。
我坚信冥冥中有种智慧,从来引领你不走偏差,只要全身心放下、交付、不思虑,一切就自有最妥当适宜的安排,心灵不受折磨和缠缚。

点评

vivianda  嗯。心灵有的地方永远像孩童般纯真,有的地方逐渐离真知靠近  发表于 2011-6-24 16:48  回复  
116#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6-13 17:2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何学会“放下”(释宏满)
人生的一切烦恼,归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没有学会放下,使身心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因而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辛苦。“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人通常喜欢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精神添加压力。所以说“放下”,不仅是一种解脱的心态,更是一种清醒的智慧。不管境遇如何,请放下昨日的辉煌,放下昔日的苦难,放下所有束缚你的包袱。放下了,你就会有顿悟之后的豁然开朗,重负顿释的轻松,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
      人往往拥有的越多,烦恼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我们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结果自然没有人能做得到。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心态,俗话说得好:“欲壑难填。”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着对金钱、美女、权利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它犹如滔滔江水,在人们内心深处澎湃,因小失大的事情,使自己遗憾终身,正因为有这样喜贪的毛病,反而失去了太多,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学会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对于放下,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放下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处事时,该放就放,该断就断,不要因小失大。放下是一种随其自然的心态,人生总是在取舍之间,面对不同的选择,应该学会放下,学会满足,这是智者的心态,是成功的阶梯。人只有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东西,才能迈出洒脱的一步,活出自我的风采。
      忧虑来自内心,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自身。人生路上会遭遇到许多不幸,挫折,失败,打击,痛苦,孤独等,当你放下这一切时,心灵就会得到解脱,该放不放,必是大患。同时放下不等于放弃,只有懂得衡量事物间的利弊得失,不过于强求自己,不过于委屈自己。一味地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但会迷失自我,也会徒增烦恼。可见放下是为了更好地选择。
      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如何放下。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事而烦恼,带着烦恼去忙碌,必然会因为分心和消极情绪而影响我们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事实上,我们担忧的问题通常并不会像我们担忧的那样发生或带来不利影响。既然如此,又何必让这些困扰着自己呢?何不放下,全心地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中,不为这些因素影响呢?
      佛教中所说的“放下”,不是说什么都不要,而是说究竟要什么,要多少,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利奥•罗斯顿说过:“你的身躯很庞大,但是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追逐、多余的幻想只会增加一个人生命的负担。”而人生苦短,必须学会放下,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快乐。
      在人生路途上,我们要放弃沉重的欲望,放下过度的需求,舍弃不必要的执着,还自己一片纯净的天空。修习佛道的人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就无法修习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只有懂得放下自我,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佛教有一个故事,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两手各拿了一大朵花前来献佛,佛陀大声地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听从指教,将左手拿的那个花朵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将右手的花朵也放下了,佛陀又说:“放下!”这个婆罗门无奈地回答:“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再放下了,为何还要我放下?”佛陀听了他的话说:“我的本意并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朵,而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只有当你将这些都放下时,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当断不断,反被其乱。”我们应该保留生命中最纯粹、最有价值的部分,放弃累赘,调整心态,这样才是最好的选择。在当今社会,想要找一个理想的职位并不容易,除了与整个客观环境有关外,也与许多求职者心态不稳有关,即好高骛远、自命清高,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愿做,满腹牢骚,虚度了许多好时光,人生短短数十年,转眼即逝,一旦选准了目标就要追求。但是,当目标不适合自己时,应果断豁达地放弃,懂得以理性来面对一切,这样才能够柳暗花明。懂得放下执着,才能获得新生力量,才会赢得更多的回报。放下是另一种方式的拥有,学会了放下,就是成全了自己的幸福。曾有人说:“世事愚人,追逐功名迷本性。云山忘我,抛开得失现天真。”
      其实禅宗里有很多公案,都是讲教人放下的例子:如禅宗二祖慧可,为断臂求法,请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说:“把心拿来,我给你安。”这就是教他把心放下,所以慧可才开悟。另一个是当年六祖慧能受传五祖衣钵向南去后被慧明等弟子追赶,当慧明要抢回衣钵时,才醒悟到不是为衣钵而来,而是为法而来,这时六祖才出来为他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意思是叫他抛弃人我,把善恶念头都放下,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解脱。
       其实,人世纷繁,法事俗务,名利地位,私心欲念,声色犬马,该放下的就得放下,什么都抓在手里,其实是累赘。不少功成名就之人,或捐资济世,或甘于淡泊,既能入世,又能出世,勇于并舍得“放下”;他们在“放下”的同时,其实已获得了意外的幸福,这种幸福或许是无形的,却是隽永的,更高层次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么,就是人的欲望,贪,嗔,痴,如果能放下这些念头就能成就佛果。
      一般来说,心胸狭窄的人总是喜欢为难别人,他们不愿意帮助别人,也不宽容或原谅别人。有时乘人之危,抓住别人的把柄不放,洋洋自得。其实,将个人的恩怨放下,宽容别人,不难为别人是一种美德。但有些人并不注重这种美德。这种美德能够感化人,提升人们之间互助亲善关系,使社会形成一种宽厚、达观的向善风气,小人就不会产生,阴暗的东西就会少一些,当自己有了不幸的时候,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
      人的一生,要历经千万门坎,打开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我们会经常碰壁,或不得不伏地而行。因此,要学会低头,不逞匹夫之勇,胳膊拧不过大腿,该低头时就低头,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这既是人生进步的一种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生立身处世中不可缺少的风度,同时,这也更是一种修养。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有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学会低头示弱,说得俗点,也就是该低头时就要低头。要放下所谓的“面子”和“尊严”。低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要知道,敢于碰硬,被视为有“骨气”。若一味地有“骨气”,到头来,不但会被拒之门外,而且还会被“门框”撞得头破血流,元气大伤,有些人会因此而一败涂地。正如我们去旅游时穿过山洞时该低头就低头,该弯腰就弯腰,低头更好走路,弯下腰来避免磕碰,走得过去又一胜境,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境界。
      我们都是常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管昨天你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成为历史,不能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因此,不要沉溺于过去,把过去的一切都放下,卸下心头的包袱,才能更好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点评

vivianda  来看看路遥。也问候 莲、花瓣雨  发表于 2011-6-30 13:12  回复  
117#
天道人事 发表于 2011-6-22 13:4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对佛教和道教感兴趣,但没有真正修行过。
想问一下菩提树下的朋友,如有冒昧,请一定原谅。人信奉佛,一定要去寺里烧香拜佛吗?人有求于佛时,必须去拜她,事成之后必须还愿吗?如果是的,那对别人是否太不公平?
118#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6-22 15:3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感兴趣的话先找些入门的书来看看。或许,可以找到“不执法,不执我”的道理。
佛性在于信愿,这是一切法门之根本。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喵喵网

GMT+8, 2024-5-18 23:02 , Processed in 0.04390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