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喵喵网 群组 社会教育 素质 金桥儿童生活馆 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读书笔记
查看: 1527|回复: 4
go

[教育视野] 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旺旺重开了,把之前发过的一些文章转过来!
2#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8-20 10:5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儿童艺术教育与早期智力开发的关系


人们常说0-3岁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我倒觉得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为主,智力教育则因为孩子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环境,使他能利用多种感官来接触周围的世界,就好了。所以0-3岁完全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完成。
3~6岁,其实才是早期智力教育的关键期呢。这个阶段的智力开发,应以什么形式为佳呢?
我认为儿童艺术教育,是早期智力开发的核心,是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重心。
谈到艺术教育,人们通常想到唱歌、跳舞和画画,其实,文学,也和音乐、舞蹈、美术一样,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们分属于语言艺术、音乐艺术、动觉艺术和视觉艺术,具有各自独立的符号系统,因而也对应着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说的语言-文字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及视觉-空间智能。
虽然在6~10岁,上述智能仍有较高的发展潜力,考虑到进入小学后,将主要进入以读、写、算为基础的知识性的学习,3~6阶段的艺术教育,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几乎就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
即使撇开智力开发不说,上述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能力的需要。错过了这个阶段,我们的审美情趣当然也能提高,我们的人格和精神的境界当然也会不断提升,但是,在3-6岁这个关键期来培养,显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不容易受到学校应试教育的干扰。
不过,我觉得在中国,3-6岁的智力开发显然进入了误区。智力开发变成了小学教育提前化,出于竞争和升学的需要,过早让孩子学习读、写、算,进行抽象的思维训练。
很多人对于早期教育的认识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强调及早学习知识,致力于提高孩子识字数数、背唐诗和儿歌的数量。这似乎是一个“常识”:孩子刚生下来就象一张白纸一样,等待我们去涂抹,越早学习知识,就越有可能赢在起跑线上,可以学到更多知识,也就能最快到达终点——考进名牌大学。
脑科学专家告诉我们,由于人脑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弹性及适应性,就算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到特定的阶段,大脑的成熟度还不够,一旦接触了知识,多少也能吸收一点,所以这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似乎也具有一定的“效果”,也能造就一些2、3岁就能识字和做算术的“神童”。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些应急的神经在应付这些工作,真正负责吸收这些技能的大脑则根本还没有准备好。
3#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8-20 10:53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儿童艺术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已经沦落为考级和证书教育,儿童艺术教育也很容易走入误区。
儿童艺术教育的精神,是让人精神愉悦,应洋溢着游戏精神。
为什么几乎每个孩子天生就会喜欢听故事,能够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能够象印象派的大师那样信手涂鸦?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和成人中真正的艺术家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他们是非功利性的,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源自内心的冲动和激情、这样的艺术洋溢着游戏精神。他们通过艺术达到情感的宣泄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不是通过刻意地模仿,和技巧的堆砌来完成。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通过大量的强化训练和技巧训练,让他们唱得准,跳得对,画得象,片面追求技巧,其实是非艺术的,甚至是反艺术的。它早早把孩子从艺术家,贬为一个工匠,丧失了对艺术独有的直觉感悟力和表现力,失去了艺术教育的真义。功利性的学习,取代精神愉悦的目标,成为外部世界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任务。孩子不再能从一段音乐中获得舞蹈的冲动,不再能从一段音乐中体验到美好的情感和如诗如梦般的画面,不再用绘画等手段来表达自我,表现他对外界的体验……他们学习钢琴,学习舞蹈,是为了完成成人给的任务,达到成人给的标准,为了通过考试,以让他们敬爱的家长和老师满意。
美国艺术教育的口号是,“只要有观念,人人可以成为艺术家”。中国艺术教育的口号是,“只要有技巧,人人可以成为艺术家”。正是这种不恰当的艺术教育理念,再加上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运作,作用在儿童身上,葬送了大多数孩子的艺术天才。
4#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8-20 10:5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儿童艺术教育中技能技巧训练和创造性培养的矛盾


创造性是艺术的灵魂。通过儿童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们对于智力开发的期望。
在面向儿童,尤其是幼儿的艺术教育中,技能技巧的培养相对而言是次要的,它们应作为帮助儿童保持活动兴趣和进行创造的手段。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要制作纸版画,表现他听到的某个故事,却由于不会用剪刀而准备放弃时,教师对于剪刀的使用技巧的训练和帮助,才是有必要的。而不是要象培训大学艺术专业的学生那样,将纸版画的整套概念和方法教给他,这样反而会束缚他的发挥。
一般而言,美术中诸如素描、透视等,虽可以从小就接触,但等到心智发展到适宜的阶段(一般在上初中以后)学习,会容易得多,往往事半功倍。
通常认为儿童音乐能力的关键期在4岁左右,但并不能得出4岁是学习乐器演奏的关键期的结论,更不能以培养好习惯为名,强迫孩子学习乐器。强迫进行技能技巧训练的结果是,他们可能勉强学会了一些演奏方法,但对于乐器乃至整个音乐,却形成了一种疏远、对立甚至敌视的情绪。
ADA妈妈曾经提到她女儿上小学时自己提出要学笛子,并且她对于音乐的灵性和悟性,得到了老师的称赞。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培养态度——孩子长大了,身心发育适宜了,理解接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了,最关键的是,在他们的早年(所谓的关键期里),他们可以自由放歌,随性舞蹈,在假想的乐器上演奏,音乐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直没有离开过他们,这使得他们对音乐一直有着一种割舍不掉的、乡愁似的情结,一直保持着敏锐的音乐感受力。这时,学习技能技巧是他们热切盼望的,他们将以极大的热情和意志力去学习。于是,音乐终于慢慢从他逐渐娴熟的演奏中,也从他的心底汩汩流出。
还有一些儿童,始终也学不会一种乐器演奏,但他们热爱音乐,亲近音乐,他们可以整日愉快地唱着“跑调”的歌。对于不当音乐家的普通人来说,音乐能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已经足够。反而是一些画童和琴童,早期强怕的艺术教育给他们留下了痛苦的体验,他们被成人职业化的教育伤透了心,最终用远离艺术的方式来逃避和报复这种痛苦。
当艺术不再是一种非功利的自由状态下进行的活动,成为一种为外部力量所控制的活动,用越来越高的技巧,和越来越多规范来约束时,它便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远了。
5#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8-20 10:5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重新回顾我三年前读了一些儿童艺术教育的书籍后整理出的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看法。
连我自己都佩服,嘿嘿,有这样的眼界和文笔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喵喵网

GMT+8, 2024-5-14 21:09 , Processed in 0.02060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