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喵喵网 群组 社会教育 素质 金桥儿童生活馆 早期教育之惑:开发潜能,还是顺其自然? ...
查看: 1374|回复: 5
go

[教育视野] 早期教育之惑:开发潜能,还是顺其自然?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26 07:19 编辑

贴一篇曾经在旺旺上贴过的文章,是我三年期在做全职妈妈时遍览早期教育的各类书籍后在家写的东西,我相信它,所以我坚持不向应试教育低头,我相信我现在为孩子做的,正是对她未来真正有裨益的。
希望给更多坚持适宜性教育的爸爸妈妈以信心,以启示。大家一起来报团取暖,要坚持啊!
2#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3-12 10:2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晴晴的妈 的帖子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法)卢梭 《爱弥尔》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形成、智力发育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脑科学的最新发展,也充分揭示出在0-6岁这个大脑快速发育的关键期,给予孩子全面的、丰富的良性刺激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然而,早期教育该教什么?怎样教?
是抓住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想方设法开发潜能?
还是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耐心等待?
问题并不在于早期教育本身,而在于实施这种教育的方法。教育虽然是一门科学,孩子却不是一台机器和一个试验品,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对于如何实施早期教育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不管是家长,还是教育界的专业人士,对这些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有着泾渭分明的分歧。


早期教育=智力开发?



一些人将早期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智力开发,把智力开发摆在首位。在择业和求学等压力下,“越早学越好”,孩子越早学会阅读、写作、算术及使用电脑,对日后的发展越有帮助。

另一些家长,即使不认同这种观点,迫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压力,也不得不卷入“军备竞赛”中,让自己的孩子早早识字、数数、念英文。

  从一个冷眼旁观者的角度,我发现对于早期教育的理解,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
灌输知识的层面

很多人对于早期教育的认识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强调及早学习知识,致力于提高孩子识字数数、背唐诗和儿歌的数量。这似乎是一个“常识”:孩子刚生下来就象一张白纸一样,等待我们去涂抹,越早学习知识,就越有可能赢在起跑线上,可以学到更多知识,也就能最快到达终点——考进名牌大学。

脑科学专家告诉我们,由于人脑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弹性及适应性,就算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到特定的阶段,大脑的成熟度还不够,一旦接触了知识,多少也能吸收一点,所以这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似乎也具有一定的“效果”,也能造就一些2、3岁就能识字和做算术的“神童”。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些应急的神经在应付这些工作,真正负责吸收这些技能的大脑则根本还没有准备好。

提前灌输知识的做法,不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无视社会的发展趋势。当今的社会,早就不是注重知识量、注重智商的社会,而是注重能力、注重情商的社会。

二、
培养能力的层面

幸运的是,随着近百年来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和传播,尊重幼儿的独特个性和发展特点,培养幼儿的能力,替代了灌输知识,成为幼教专业人士的共识,也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孩子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比单纯地灌输知识来得重要。

三、
心灵教育的层面

其实心灵教育最接近于教育的本质,因而成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心灵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东西方的先哲们就是采用对话、启发、暗示、点拨等方式施行心灵教育,激发学生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

教育绝不是灌输,而是人的自我教育,是发现人、唤醒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是灵与智的融合,是心智合一。通俗来说,只有使孩子产生渴望学习的想法,才有可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所成就。只有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让他们自尊、自信,才能获得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

孟母、岳母、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的母亲,她们都是伟大的女性,也是领先她们那个时代的真正的教育家。她们注重孩子的心灵教育,注意他们情绪能力的培养,所以能培养出杰出的后代。卢梭、杜威、皮亚杰、蒙台梭利、尼尔等近现代教育改革家也认为,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和尊重,激发藏于人类心中的理想和智慧,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励他们自我学习的意愿,是孩子一生幸福和成功的源泉。

由此可见,早期教育绝不等同于智力开发,恰恰相反,在早期教育中,习惯、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加重要。

我们常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13亿中国人中,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太少,因为很多家长还是会把智育放在首位,凌驾于其他方面之上。殊不知,通过德育,培养孩子远大理想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塑造健康的体魄和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通过美育,熏陶美好的情操,以及对美的感受和创造力;通过劳育,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之“道”,并且这些都能反过来促进智育的良性发展。如果本末倒置,就很容易迷失了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把孩子早早变成一台学习机器,而不是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整、健康、独立和有创造力的人。


3#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3-12 10:2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晴晴的妈 的帖子

开发潜能与右脑革命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向全球推广华德福教育,认为它是一种“适宜性”的教育。华德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独立性格、有道德观念而且是快乐的人类。它是很多人理想中的“最好的教育”。在我看来,其创始人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自成一体的“人智学”教育,其实是一种心灵教育,是右脑教育。在这所无课本的学校里,发展儿童的意志、情感和想象力,始终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华德福学校几十年前就开始推行的教育体系,终于得到了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发展的证实。
华德福教育的成功,恰恰是右脑教育的成功。
左脑是语言脑、学术脑,逻辑和思考脑;右脑是想象脑、创造脑、直觉和情感脑。长久以来,人们主要使用负责语言的左脑,不了解右脑的能力,只能以成人的能力(左脑的能力)来衡量儿童的能力。用来测定智能的智商(IQ),主要就是衡量左脑主管的语言和逻辑的能力。
以左脑功能判定人的能力,限制了人类能力的发展。颇为讽刺的是,对于被传统学校教育(典型的左脑教育)判为“低能儿”的爱迪生、爱因斯坦、毕加索、达尔文等人,人们却用“天才”来解释他们的成就。其实这些与学校教育格格不入的“天才人物”,往往是拥有强大右脑能力的人。
右脑能力和左脑能力不在一个层面上,它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能力,是超能力。对于右脑潜能的认识和开发,将是人类潜能开发的巨大革命。
人在刚出生时,右脑处于优势的地位,刚出生的孩子似乎具有百分之百的潜能。可是在左脑式的教育和培养下,那百分之百的潜能不断受到限制。特别是进入学校、坐在桌子前学习书本知识以后,潜能巨大的右脑被利用的机会日趋减小,左脑取代右脑成为主宰。最终只有不超过3%的脑潜能得以应用。
左脑式的教育,把儿童的学习能力作为中心,注重语言和数学逻辑等智能的运用,抑制了右脑的感觉和情感智能;右脑式的教育法,则是通过心灵教育,爱的教育,激活右脑的沉默区域,开发右脑潜能,使儿童呈现完全不同的生长和发育态势。
在我看来,不管是蒙台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所推行的适性发展教育,还是日本早期教育专家七田真、中国零岁方案创始人冯德全等人所推崇的“天才教育”,虽然他们在理念上相互对立,在方法上截然不同,但他们竟然都在右脑教育上殊途同归。
他们都在有意无意间激发儿童的右脑潜能。
前者提倡爱和自由,尊重孩子,着眼于儿童右脑潜能的保护。
后者提倡天才教育,注重方法,着眼于儿童右脑潜能的开发。
一个在童年期右脑潜能发展较好、注重左右脑平衡发展的孩子,拥有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即使是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如果能够通过音乐、韵律、运动、感觉、想象等多种方式调动右脑参与学习,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会显著强于传统的左脑学习。
七田学校提倡心灵式幼儿教育法。  “七田式”就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对孩子施行平衡式的作用,把孩子天生具有的无限潜能开发出来,同时更进一步地培育孩子的体谅他人和同情心,使孩子们得到平衡式成长的教育。在七田学校,运用冥想、呼吸、想象训练、睡眠暗示法、ESP(心灵感应、透视力、预见力和触知力)游戏等,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采用“右脑记忆游戏法”,提高孩子的右脑记忆力。  
零岁方案创始人冯德全总结出中国式早期教育的六大成功要领:1•正确的亲子关系;2•良好的环境影响;3•丰富的生活情趣;4•群体的快乐游戏;5•高大的楷模影响;6•愉快的学习活动。这六大要领中,学习是放在最后面的。而且他强调,教学活动必须是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快乐学习。

点评

晴晴的妈  核桃酥 冯德全的教育方式好像不是这样吧?他所定义的成功似乎也是国人常定义的那种成功,而不是从人文关怀、个性成长、创造力发展角度吧?  发表于 2011-3-12 10:25  回复  
4#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3-12 10:26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晴晴的妈 的帖子

多元智能——智能认识上的革命
一些家长之所以格外重视早期识字数数的教育,源自对于智力的狭隘认识。自智力测试出现这一百多年来,传统社会对智力的认识,常局限在以语言和逻辑能力为主的智力水平上。智商就是语言和逻辑能力所代表的“综合能力”的评估,智商高就意味着高能力,高成就。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起提出多元智能理论,革命性突破了多年来人类对于智能的认知局限性,诠释了全新的智力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生产和创造产品的能力。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存在多种智能,一个人的智力结构,是多种智能不同组合的结果。
多元智能理论仍在不断发展中,迄今为止,已发掘了人类八种以上的智能:
    1•语言-文字智能:理解和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这种智能在演说家、外交家、诗人、小说家、律师、编辑和记者身上表现突出。
    2•数学-逻辑智能:数学和逻辑推理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这种智能在数学家、科学家、工程师、侦探、律师和会计身上表现突出。
3• 视觉-空间智能: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这种智能在建筑师、水手、设计师、画家、雕塑家、外科医生身上表现突出。
4• 身体─动觉智能:指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手工艺大师等人都表现出高度发达的身体运动智能。
5•音乐-节奏智能:指对于声音、节奏、旋律及音质的敏感度。这种智能在演奏家、作曲家身上表现突出。
6•人际-社会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特别是观察和感知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及情感的能力。成功的销售商、政治家、教师、心理医生、宗教领袖等,都是拥有高度人际智能的人。
7•自知-内省智能: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这种智能在哲学家、小说家身上表现突出。
8•自然观察智能:个体分辨动植物及对自然现象的敏感能力。这种智能在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和考古学家身上表现突出。
每个孩子都有生而不同的智能特点,总有一个以上占优势的智能。人类各个领域杰出人物的诞生,正在于不同智能的开发。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开发,注重培养读、写、算的能力,可在这方面占优势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不备具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的优势,很难成为学校教育的“宠儿”。
“不要问你的孩子有多聪明,而要问他有怎样的聪明”。多元智能理论带给父母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尽早识别孩子的优势智能,扬长补短,为他们创造一条个性化的、适合的成长环境。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只要能够发掘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同样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孩子的早期教育能不能成功,关键就看父母能不能当好“伯乐”,辨识孩子的本质,从而针对性地开发孩子的潜质。

5#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3-12 10:26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晴晴的妈 的帖子

赢在起点还是赢在终点?
竞争社会里,我们常常用一种“赢在起点”的态度来看待早期教育,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所以人生的起跑线,也一再前移,从重点大学、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的追逐,变成幼儿园,甚至是从母亲肚子里就开展竞争。
我们的目标当然是“赢在终点”,但是这个终点线又在哪里呢?是“金榜题名”,还是成名成家?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不同,终点线也是不同的。
怎样又算“赢”?是考分高低,学历高低,名气大小,还是挣钱多少?社会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不同,正所谓“志不同,道不合”,所以“赢”的标准也大不相同。
如果非要分出起点和终点来,那么这个真正的起点,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教育观念。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爱他们、懂他们、愿意跟着他们成长的父母。
除了极个别天才以外,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条件是相近的。刚出生的孩子,更是具有相似的巨大潜能。国外某教育机构,通过研究也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母亲的素养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名人教子未必会成功,但是每位名人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个本身就平和通达,善解人意的父母,就已经胜过无数育儿书。而那些问题孩子的出现,则常常是他们的父母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有缺陷和偏差。
那么,终点在哪里呢?终点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孩子的漫漫人生路,是孩子创造和享受快乐人生的过程。
当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充分发展的智能,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能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孩子,才会明了人生的意义,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一生,这样的父母才是真正的赢家。那些时时刻刻盯紧别人,处处与人争长短、比高低的家长,很难从孩子的成长中享受到充分的幸福和快乐,也容易影响到孩子感知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这种赢在起点还是终点的思辨,也能帮助我们鉴别一些早教方法是不是适合、有效:
一、提前识字
显然,识字是一种赢在起点的做法。可孩子们到了三四年级,认字的数量会相差无几。提前识字,还容易带来以下负面影响:1•过早强化左脑的文字处理功能,抑制右脑潜能的发展;2•不利于身体的协调发展;3•影响视力的正常发育。
与提前识字相比,以亲子共读的方式进行早期阅读,调动孩子的视觉(看图画)、听觉(听故事)、情感和想象力,收效会更好。
二、提前做算术
同样,提前做算术也是一种赢在起点的做法。在大脑还停留在前运算阶段时,让孩子早早学会熟记抽象的数字和运算公式,在短期内能强化孩子对数字和公式的记忆和反应能力,但并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数学和逻辑思考能力,相反还会太早让孩子的思维格式化,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不利于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与提前做算术相比,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分类、排序、对应、包含和守恒等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收效会更好。
三、        提前背诗
   幼儿背诗时并不理解诗的含义,而只是机械的意义。更何况在5岁以前,大脑的海马组织还没有发展成熟,幼儿还没有形成长久记忆的能力,所以婴幼儿时期背诵的诗歌,长大后基本上全忘了。
四、        提前学英语
提前学英语最大的合理性,就是因为在幼年时儿童具有惊人的模仿力。让孩子多听,多说,多用,通过模仿来学习英语是可行的。但如果把学英语沦为认字母、背单词、记句型,则无异于提前认字,并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也难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点评

晴晴的妈  veniebear “赢在起点”迎合了社会的浮躁心态,也害了很多人 发表于 2011-3-9 12:29  发表于 2011-3-12 10:27  回复  
6#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3-12 10:27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晴晴的妈 的帖子

反思天才教育,避免盲从和误解
   “神童”和“天才”身上的光环,常常会让人不由自主盲从于早教的力量。按照那些经典的早期教育法实施早教,也常能立竿见影。但是正因为早期教育的效果太过显著,作为缺乏系统早教经验的父母而言,如果理解和操作不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这种伤害,被早教的效果所掩盖,短期内也许不明显,但从长远看,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一读萧愚的新浪博客《卡尔威特真相》,透过那些历史上著名的神童的悲剧,反思那些靠教育神童出名的父母撰写的早教个案,我们会得到很多发人深省的教训。
最著名的是那个古代神童方仲永的真人真事,他五岁能作诗,成年后“泯然众人”。
曾经名满神州的中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宁铂,在“神童”的神话破灭,多次从任职的中国科大逃跑失败之后,终于出家为僧,不知所踪。
在美国,哈佛神童小西迪斯成了家喻户晓的教育悲剧。西迪斯是有史以来智商测量分数最高的天才。十一岁就进入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开办高级数学的讲座。可在舆论和媒体的压力下,他几近心理崩溃,最后走上了与媒体和社会对抗的道路。最终,他一事无成,46岁便英年早逝。
因自然教育法闻名于世的斯特纳夫人,培养出了在“德智体美群爱”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堪称完美的天才少女维尼。然而,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就在她的母亲逝世后,28岁的维尼选择了隐居避世,并声称“没有什么事情比把一个早熟儿童树为榜样,并预言他会在任何时间,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萃更加可怕的事情了。”
即使是作为最成功的早教案例,以全面发展著称的卡尔•威特,成年后,仍暴露出童年时的教育缺陷:由于从小被剥夺了和小朋友自由玩耍和游戏的机会,他自闭,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他甚至终身未婚娶。在大学任教时,由于他不善言辞,跟学生交流困难,没有学生愿意选他的课。由于长期注重认知发展,忽视了情绪能力的培养,小卡尔•威特显得胆小、懦弱,没有主见。由于父亲强烈地反对他研究文学,他被迫长期从事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法学教授的工作,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以前,他只能把但丁的《神曲》作为一项爱好长期暗中研究。
其实卡尔•威特的父亲,和斯特纳夫人,都在早期教育方法上极有造诣。他们独创的早期教育方法,值得后世借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家长。但是如果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没有很好地消化那些早教方案,就急于求成,抱着盲从和一知半解来施教,也许会酿造更多的悲剧。
孩子只有一个,人生只有一次,父母不是孩子的救世主,而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伙伴。希望那些准备给孩子实施早教的父母千万戒之,慎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喵喵网

GMT+8, 2024-5-29 08:23 , Processed in 0.04554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