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喵喵网 群组 休闲 时尚 国学新知 慢慢贴,慢慢学
查看: 4423|回复: 80
go

慢慢贴,慢慢学 [复制链接]

http://bbs.foz.cn/thread-46176-1-1.html
《论语 ·雍也第六》讲要选录(四)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古注有以上句生字为始生之生,下句生字为生存之生。实不必如此区分,皆是生存之义。
      直者正直,人之生存于人世,必须正直,直是生存之道。罔者曲也,曲人亦能生存,如祝鮀之佞。然如苏秦之辈皆不得善终。亦有能全始全终者,幸而免也。幸而免者,皇《疏》:「是获幸而免死耳。」即是免遭报应之谓。然所免者,只是眼前之报。若依《尚书·洪范》五福六极善恶之报而言,其所应受之恶报终不可免。孔子在此含蓄而言之而已。
已有 3 人评分金币 贡献 收起 理由
子玖妈妈 + 2
浦东小贝妈 + 1 + 1
pianoh + 1 + 1

总评分: 金币 + 2  贡献 + 4   查看全部评分

2#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9 08:3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包注:「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
      包氏此注可从。知好乐三字皆说求学之事。其他诸事可以类推。
      知之者,是指求学之人而言,原来不知之事,今求知之。知之,即是求知其然之谓。
      好之者,是已知其然,进而求知其所以然。
      乐之者,已知其所以然,是以乐之。皇《疏》:「乐,谓欢乐之也。」求学至于欢乐之境,则必乐此不疲,必然放不下。
     求学,由知之,而好之,而乐之,由浅入深。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邃。乐之,则必有成就。

点评

Gracefully  觉得这句真是有道理,无论学什么如果能够以之为乐,享受其中才是最高境界!  发表于 2011-6-18 15:05  回复  
3#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9 08:3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人之智力不平等,皇邢二《疏》皆先概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合为九品。此犹粗分,若细分则品级更多。上上之人是圣人,生而知之者。下下之人是愚人,学习能力最下,一窍不通。《阳货篇》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此下愚之人,非普通教育可以教化者。上上下下之间,皆是中人。施教中人须依差等,循循诱进。
      中人以上,可以与语上等之道理,若中人以下,则不可与中人以上同等而语,语之非但不解,更生误会。如《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中人以上可闻,中人以下则不可闻。
      刘氏《正义》:「孔子罕言利命仁,性与天道,弟子不可得闻,则是不可语上。观所答弟子诸时人语,各有不同。正是因人才知,量为语之。可知夫子循循善诱之法。」
4#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9 08:4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刘氏《正义》:「窃以为夫子此文论仁知,皆居位临民之事。意樊迟时或出仕故也。」
      樊迟问知问仁,以资施政。知同智。孔子分别答复何谓知,何谓仁。
      「务民之义。」依刘氏《正义》解说。务,犹事。民之义,就是《礼记·礼运篇》所说的人伦十义。《礼运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敬鬼神而远之。」敬鬼神,而又须疏远鬼神。远,读去声。之,指鬼神而言。《礼记·表记篇》引孔子的话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刘氏《正义》说:「近人而忠,即是务民之义。」
      三代皆敬鬼神,而周家尊礼,更为重要。以礼敬而远之,是敬而不侮慢。
      政治的要务,即是以人伦十义化导民众,教民敬鬼神以报德,然而不必凡事皆求鬼神。如《述而篇》说,孔子疾病,子路请祷。孔子曰:「丘之祷久矣。」不造恶事,所行皆善,无愧于天地神明,就是祷。如此,即是智慧。故云:「可谓知矣。」
      「仁者先难而后获。」孔安国注:「先劳苦,而后得功。」皇《疏》:「范宁曰,艰难之事则为物先,获功之事,而处物后。」
      此答樊迟问仁。孔子说,仁者先为其难,而得功则在其后。世间好事难成,仁者办仁德之事,先忍耐其困难,一直做下去,冲破种种难关,而后得其成果。此为难行而能行。《礼记·中庸》说:「力行近乎仁。」故云:「可谓仁矣。」
5#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9 08:4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乐山乐水之乐,五孝反,音耀,喜好之义。 孔子见山水之现象及其大用,而发此观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包曰:「知者乐运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也。仁者乐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
      「知者动,仁者静。」包曰:「日进故动。」孔安国曰:「无欲故静。」
      「知者乐,仁者寿。」郑玄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乐。」邢《疏》:「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欢乐也。」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皇《疏》:「陆特进曰:此章极辨智仁之分,凡分为三段。自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第一。明智仁之性。又智者动、仁者静为第二。明智仁之用。先既有性,性必有用也。又智者乐、仁者寿为第三。明智仁之功已有用,用宜有功也。」
      动物寿命,因类而异,蜉蝣寿短,龟鹤寿长。仁者寿,就人类之寿命而言。仁者不忧,终日心理安然,六脉和平,故寿。颜子仁而不得寿,是其例外,或以饮食不调所致。
6#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9 08:4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变是变入佳境,齐国一变可至于鲁,鲁国一变可至于正道。当时鲁已无道,然只须一变即可至于道,齐须二变乃可。
      齐是太公受封之国,注重武功。鲁是周公受封之国,注重文治。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初,太公之齐,五月即向周公报政绩,伯禽之鲁,三年而后报政绩。周公以是知齐后世必强于鲁。然必先鲁而亡。后来齐行霸道,鲁行王道,但至孔子时,鲁由三家执政,亦是无道。鲁虽无道,而齐犹不及鲁。急功好利,究竟不如行仁。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7#
丰禾妈 发表于 2011-3-9 08:4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开孔子学院了。
8#
丰禾妈 发表于 2011-3-9 09:43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史记•孔子世家》)
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已经破灭了。
9#
大黄蜂 发表于 2011-3-9 09:4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注释都很吃力,我太,太小白了。LZ再慢点,让我慢慢学。
10#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9 22:4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论语 ·学而第一》讲要选录  

(一)
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学」、觉也。学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故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第一章。「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研究任何学问,首须明其作用。前清人学《论语》,用于科举考试,吾人今日用于复兴文化。天地人号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学」即是学作人之道,初学为士人,以至学为圣人,皆不离学。「时」乃时常,「习」乃练习,「说」即悦。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
「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寻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
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
11#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9 22:5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弟。 《孝经》说孝甚详,简言之,普通人尽孝,其始为养父之身,进而顺父母之心。他如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皆是孝子行为。孝弟之人处社会,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则必不好作乱,社会由此安宁。
「务」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谓根本,孝弟是也。
12#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9 22:5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此章谓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鲜仁之人,难与共事。
「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悦人。「仁」由本性而来。《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治国平天下,必须明性。「性」难明,必须学「道」。「道」仍难明,遂讲「德」。「德」犹难明,遂讲「仁」。「仁」从二人,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巧言令色之人,仁厚既少,与言道德更难。学仁者多于此处省之。经文:「鲜矣仁。」鲜仁,是少仁。古注或说为无仁,则非经义。
13#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0 07:4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傅不习乎。

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参读森,舆,骖也,参亦可读骖。孔子尝曰:「参也鲁」。然勤能补拙,人一能之己百之。夫子之道,终由曾子一以贯之。
此章叙曾子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
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忠者尽其全力也。
二省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
三省传习,受师之传,行之也否?传授生徒,先自温习否?
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传不习乎」之「习」字,与前章「学而时习」相映。「忠信」是学习之要点。
道德仁义礼乐,以及修齐治平诸端,均须以「忠信」为主,施行之。具此笃纯始得其成。学亦如之。
14#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0 07:4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節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此说国家大事。「道」,包咸注作「治」字讲。「乘」,音勝,兵车也。古时候能出千辆兵车,谓之大国。治大国有五种要道。
「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
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
「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
「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
敬事而信,则民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
15#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0 07:4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所求之学有其先后。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后为文学,游于艺也。
「入则孝」。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身心俱安,而养心尤为重要,贫士菽水承欢,即是尽孝。
「出则弟」。「弟」亦作「悌」,读替音,又读第音。出外求学,或作他事,则行弟道。皇《疏》:「善兄为悌。」邢《疏》:「弟,顺也。」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以顺亲心。是谓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于己者是为出则弟。
「谨而信」。行为谨慎,言而有信。竹氏《会笺》引《周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以证信属言,谨属行。
「泛爱众」。博爱众人也。与众人交往,注重博爱,以养其平等容众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择仁者而亲近之。泛爱众,无选择。此从仁者学习,故须选择。
「行有余力」二句。「行」是实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弟子求学,当先以此五事为本。行此五事,非无余力学文,是言学文先求其本,无本之文不可取。故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文」,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邢昺《疏》:「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
(陆陇其《松阳讲义》:大抵人之气禀虽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从小便习坏了。气禀不好的,固越习越坏,即气禀好的,亦同归于坏。童蒙之时,根脚既不曾正得,到得长大时,便如性成一般,即能回头改悔,发愤自新,也费尽气力;况改悔发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养之道失也。后世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无论矣,即有能教者,又都从利禄起见,束发受书,即便以利禄诱之,不期其为大圣大贤,而但愿其享高官厚禄;这个念头横于胸中,念头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实,只求掩饰于外,可以悦人而已。教学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坏哉。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为俗人也。)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16#
小大头の妈 发表于 2011-3-10 09:2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收藏!慢慢啃
17#
丰禾妈 发表于 2011-3-10 09:4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丰禾妈 于 2011-3-10 09:47 编辑

孔子的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 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 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足谓小康。” (《礼记礼运》)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为私家。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18#
丰禾妈 发表于 2011-3-10 09:4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孔子的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本文来自: 圣言学堂http://www.fainfo.com/
19#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1 22:0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恒爸爸 的帖子

(三)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此章说伦常之义。伦者五伦,常者不变也。此为人伦之学,时代有变,此学不能变。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贤贤」,上「贤」字作贵重讲,下「贤」字作贤德讲。「易色」,「易」作轻字讲,「色」是美色。此明夫妇之伦。夫妇重德不重色,以正人伦之始。
「事父母能竭其力」,此理之当然。
君者国之领袖,国为大团体,既曰「事君」,则必先公后私,故曰能「致其身」。公教人员,食于民,当以民事为先。
交友必须信实,办事、言语、皆无欺,可谓「有信」。
五伦为学之本,行在五伦,即是学矣。
刘氏正义:今案夫妇为人伦之始,故此文叙于事父事君之前。汉书李寻传引此文,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
20#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1 22:0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恒爸爸 的帖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此章讲法有二。其一:
「君子不重则不威。」「重」者,庄重。「威」,是威仪。君子不庄重,则无威仪。
「学则不固。」孔安国注:「固,蔽也。」《焦循论语补疏》引《曲礼》郑康成注:「固,谓不达于礼也。」焦氏以为:「不达于礼,是为蔽塞不通。」蔽塞,不达于礼,所以不庄重。求学则不蔽塞,故云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此说学。郑注:「主,亲也。」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学须有师,又须交友。「无友不如己者」,「如」字古注有异解,一作「似」字讲。兹从之。「不如己」,指在修养道德方面不似我,例如我讲求忠信,彼则讲求诈术,彼我志不同,道不合,不能结交为友。「无友」之「无」,旧文作「毋」,义为「勿」。「无友不如己者」,即是勿交与我道不同之人为友。人有过,而不自知,师友知而告之,则勿惮改。郑注:「惮,难也。」有过,勿难于改也。

又一讲法: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君子不庄重,则无威仪,学则不坚固。欲其坚固,须以忠信为主。皇《疏》:「忠信为心,百行之主也。」故以忠信为主,所学则坚固,其人则能庄重而有威仪。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讲法如前。
杨子《法言·修身篇》,谓人须取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此处好字即是嗜好。嗜好高雅者,如琴棋书画等,则有可观。学者言行貌好皆须学其庄重。
21#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1 22:0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恒爸爸 的帖子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安国注:「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
「慎终」者。「慎」是谨慎,「终」是寿终。父母寿终时,须依丧礼,谨慎治理丧事。父母之丧,以哀戚为重。故孔注云:「丧尽其哀。」
「追远」者。丧葬之后,须依礼依时追念祭祀。「追远」之「远」有二义。一为父母去世已经久远,二为祖父母以至历代祖先,距今已远,皆须追祭以时,祭则必诚必敬。故孔注云:「祭尽其敬。」子子孙孙,如是追远祭祀,是为不忘本。
「民德归厚」者。邢疏:「言君能行此慎终追远二者,民化其德,皆归厚矣。言不偷薄也。」圣贤施教,以孝为本。《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是讲孝道,厚德由行孝而来。
22#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1 22:03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恒爸爸 的帖子

◎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郑康成注:「子禽,弟子陈亢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禽问,夫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国,必与闻其国之政,此为求得之耶?抑其国君自愿与之为治耶?子贡不答以求之与之,乃曰「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必曰求之,「其诸异乎人之求与。」此意是说,亦有异于他人之求之也。程氏《集释》引洪颐煊《读书丛录》:「其诸,是齐鲁闲语。」「其诸」之「诸」,当在字讲,即在「温良恭俭让」五字上。「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具此五者,可谓不求之求,乃令列国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干人之政,故愿推诚咨以政事,实由人君自与。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23#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3 21:1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恒爸爸 的帖子

(四)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安国注:「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已。父没,乃观其行也。孝子在丧,哀慕犹若父在,无所改于父之道也。」
此章为夫子论孝。父在世,子不得专,但观其心志是否肖父。例如父有善行,则承顺之,有不善行,则几谏之。父殁,子得自专,乃观其行为。居丧三年,哀思犹若父存,不改于父之道。如此可谓孝矣。
经文:「观其志。观其行。」古人有谓观父之志,观父之行。今依孔注及皇、邢二《疏》,仍作观子之志,观子之行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就善者而言。如不善,则非不可改。然如非善非恶,乃父所守之家中旧规矩,则以不改为是。
24#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3 21:1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恒爸爸 的帖子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讲规矩,不能乱。但在用时,应当以和为贵。先王,是先代的帝王。王,是指圣人在位者。先王为政之道,即是制礼用和。礼由先王所制立,历代虽有增损,但以用和为最美。
皇邢二《疏》皆以和作音乐之乐讲。今不从。依经文和是礼之用。刘氏《正义》说:「和是礼中所有,故行礼以和为贵。皇邢《疏》以和为乐。非也。」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皇邢二《疏》,由字皆作用字讲。此意是说,无论小事大事,皆用礼,而不用和,则于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知和为贵,然而专门用和,不用礼来节制,此亦不可行。马融注:「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
皇《疏》引沈居士云:「上纯用礼不行,今皆用和,亦不可行也。」
25#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3 21:1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恒爸爸 的帖子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是一个人说话有信用。义,是合宜。复,古注作反复讲。信与义不同,但必须近于义。信由言语表达,信须近于义,则言语可以反复。即反复思维所说的话是否合宜。合宜则守信,不合宜则不必守信。
刘氏《正义》说:「《孟子离娄篇》云,大人者,言不必信,唯义所在。是信须视义而行之,故此言近于义也。郑注云,复,覆也,言语之信可反复。案,复覆古今语。《说文》,复,往来也。往来即反复之义。人初言之,其信能近于义,故其后可反复言之也。」
皇《疏》:「信,不欺也。义,合宜也。复,犹验也。夫信不必合宜,合宜不必信。若为信近于合宜,此信之言乃可复验也。若为信不合宜,此虽是不欺,而其言不足复验也。」
不合宜之信,皇邢二《疏》皆举尾生事例。尾生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未来,大水忽至,而尾生为了守信,竟抱桥柱,不肯离去,被水淹死。《史记苏秦传》,《庄子盗跖篇》等,均载此事。像尾生这样守信,即是不近于义。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是恭敬人,自己要卑逊,但要近于礼,也就是要合乎礼节,这才能远离耻辱。如果恭而不合礼,便是耻辱。皇邢二《疏》皆引用《周易》巽卦爻辞「巽在妆下」为例,说明不合礼。巽是卑顺之意,巽在妆下,是卑顺过甚。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孔安国注,以及皇邢二《疏》,皆作亲字讲。宗,作敬字讲。意谓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亦即所亲的是仁义之人,是为不失其亲。能够所亲不失其亲是有知人之明,故可宗敬。朱子《集注》:「因,犹依也。」意谓依靠亦须依得其人。此亦可学。
又,因作姻字讲,宗是宗族之义。婚姻必须慎重选择,方能不失其亲。姻亲亦可在九族之内,故云亦可宗也。
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以及刘氏《正义》,皆引《桂馥群经义证》,考据古籍及《说文》,因不失其亲的因字,是婚姻的姻字。可宗的宗字,程氏树德作宗族之宗讲。汉儒解释九族,除直系九族外,又有父系母系妻系共为九族之说。因此,程氏解释:「缔姻不失其亲之人,则亦可等于同宗。」
26#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3 21:2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恒爸爸 的帖子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此章要义在讲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郑康成注:「学者之志,有所不暇也。」君子是求学求道的人。君子所求者,比食居更重要。所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专心求学。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字,孔安国作疾速讲,焦循《论语补疏》作审慎讲,刘氏《正义》兼采两说。君子做事要敏捷,但事先要审虑周详。君子说话谨慎,是为慎于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义。
「就有道而正焉。」有道,是有道德而学有专长之人。君子所学如有疑问,则去请问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其指正。
「可谓好学也已。」照以上所说而行,可以说是好学了。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27#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7 07:0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恒爸爸 于 2011-3-17 07:02 编辑

回复 #1 天恒爸爸 的帖子

( 五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谄」:邢《疏》「佞说为谄。」
「乐」:郑康成说「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
子贡问:人虽贫穷,而无谄求,人虽富有,而不骄傲,何如?邢《疏》:「若能贫无谄佞,富不骄逸,子贡以为善,故问夫子曰,其德行何如?」
孔子答曰,可也。然而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孔安国注:「可也,未足多。」无谄无骄虽可,但不如乐道好礼。贫而乐道,如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这比无谄更好。富而好礼,则能以恭敬待人,虽对贫贱之人亦能待之以恭敬,这比不骄更好。子贡即悟孔子之意,便引《诗经卫风淇奥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句诗问孔子,乐道好礼,此义就是诗所说的切磋琢磨吗?《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孔安国注:「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能自切磋琢磨。」子贡领悟,无谄无骄,还是不足,须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始能成德。犹如骨象玉石经过切磋琢磨,始能成器。
孔子乃称许子贡。从此可以与子贡谈诗了。因为,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安国注:「诸,之也。」皇邢二《疏》皆说,告诸往,是孔子告之子贡以乐道好礼,而知来者,是子贡知引诗以解其义。
诗须悟性,会诗则能鉴往知来。盛衰兴亡之事,皆能预知。子贡悟性好,所以可与言诗。
28#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7 07:03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恒爸爸 的帖子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是忧患。不患人不知我,但患我不能知人。学为君子,有道而人不知,道不能行,属于天命,无可忧患。若我不能知人,实为大患。为领袖者不得贤才,求学者不得良师益友,以其贤愚莫辨之故,是以为患。
「患不知人也。」《释文》作「患不知也。」皇《疏》:「王肃曰,但患己之无能知也。
29#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17 07:0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恒爸爸 的帖子

学而章三段为知行总说

第一段 受业始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是求着接受教育。「习」是温习所学的事业。「悦」是学习成功以后,心中得的愉快。
学习的什么事业?这里指的是中华圣贤文化。大体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事。也是人人离不开的事,必须学才会办。怎么个学法?说来很不简单,在开始必先有个印象,使心专一。只可将孔子走的路线举出来,作个标准。人类皆有无声无嗅的天性,纯真纯洁,却是一切理想思路的主体。但能不失真纯面目,就名曰「道」。「礼记中庸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道」字正解。其中有自然知觉,称曰良知,就是性「德」。又有自然能力,称曰良能,就是性的「仁」善。这三种事是内在的本体。
本体具备,自然发起作用。「艺」术百工,一切事物,有形无形,都是他为原动力。艺术一句,凡儒家的六艺四教,典章文物等,都包括其中。不过因时增减而已。这是外在的大用。

孔子的学行准则,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华历代圣贤文化,经孔子一番整理,才有系统,所以称曰集大成。孔子自己学行准则,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心。以上说的本体,必须深研,说的大用,必须精学,才能发扬日新,能以真得。这一段「学」字,虽然为读书士人说的,但是各界各业皆可采用。所学有了真得,才能愉快。这却不分彼此,一样的心理。

第二段 名显道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有成就,名已远扬。倘有志同道合的,远来求学,或来访问,竟能把自己所得,广益人群社会,岂不是很欢乐的事。

第三段 时机不合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假若时机不合,不逢知音,空怀大才,无处去用;既是学有所得,自然知命,不可牢骚不平,自伤中和。应该养气持志,不怨不尤,完成宏量君子,天爵更为尊贵。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30#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21 06:5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六)
其为章二段孝悌为修齐治平基础
第一段 孝悌为行仁开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前章举的六艺。第一件就是礼。《礼记》的第一句话是「毋不敬」,这是礼的总纲。除了禽兽,凡是人类无不皆有礼敬,不过精粗之分而已。人有礼敬必吉,家有礼敬能昌,国有礼敬自强,若无礼敬必乱。所以*政*府*先端正礼俗,继又提倡「庄敬自强」,在世界恶劣环境中,我反日渐繁荣,更得国际多助。可知礼敬的重要。
《礼记》说「毋不敬」,但也有先后轻重区别。至亲者、位尊者、有德者,自然居先。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此是天经地义丝毫不许懈怠。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凡侵犯侮慢等事,概不能作。敬父母兄长名曰「孝弟」。礼敬一切名曰行「仁」。这是修身至平天下一贯的路线,从始至终,有先有后。
人知礼敬,才行孝悌,人皆有父母,彼此一礼,自然礼敬一切,普遍行仁。既行孝悌,是知礼敬之理,那侵犯长上的事,是无礼不敬动作,孝悌的人,深以为耻,就少有这样事了。再凡不守家庭规矩,破坏社会秩序,违犯国家法律,都非礼敬行仁,是名作乱。因这些事都有级层主管,深耻侵犯长上的人,再去为非作乱,是不可能的,这是治安的根本办法。
31#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21 06:5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二段 行仁为达道之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上段孝悌定乱,事虽易知,理却深密难明,因这是圣贤的大道。所以有二段解释,举出内在的本体,教人用孝悌去求,自能易入,否则多言悟少。
办事彻底,必须通理达道,若一知半解,不能成什么大事。这里忽然提出「务本」来,就是事宜追求根本,只要立住根本,大道自会发生,要来说他,还得绕个弯子,须先说出孝悌的根本,更说明孝悌是仁的根本。要知行仁,便是修道的路程,道已在近前,既明且达,事就一贯成功了。所以孔子志道依仁。在《礼记中庸篇》有解释--「修道以仁」。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32#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26 06:33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论语 · 为政第二》讲要选录

(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者,广义指一切政治领导人,狭义指国家元首。「政」是政治,「德」是道德。国家政治本于道德,合理、利民,则得民众拥护,譬如北辰之得众星围绕。古注或以北辰为星名,或谓非星,但表方位,即地球北极与天空相对之处。今采非星说。天空无星之处,空体不动,而众星共之。空体譬如人君,众星譬如大臣与人民。「共」「拱」通用,引申为围绕。人君安居其所,而得臣民围绕拥护,实由人君为政以德而然。中国文化尊重德性,无论国家领袖,机关首长,甚至为家长者,皆应以德为本。
33#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26 06:3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篇,可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思无邪。
「诗三百。」《诗》是《诗经》,也就是后来由毛亨作传的《毛诗》,古时通常只称为《诗》。《诗经》有三百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无诗辞,实际为三百零五篇。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此处「诗三百」是取整数而言。《汉书艺文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字,古注不一。包说一言以当之。郑说一言以塞之。韩李《论语笔解》一言以断之。朱子说一言以尽之。为求容易了解,可作概括讲,也就是总括的意思。三百篇诗的要义,可以总括在一句诗里。这句诗就是思无邪。
「思无邪。」这是《诗经鲁颂駉篇》的一句诗。孔子引来总括三百篇诗的意义。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项氏《家说》解释,「思无邪」的「思」字是语助辞。又引郑氏浩《论语集注述要》,考据《诗经国风邶国北风篇》里「其虚其邪」句,汉人引用多作「其虚其徐。」「邪」「徐」二字古时通用。《诗传》「虚,虚徐也。」二字是一个意思。因此,《駉篇》思无邪,就是无虚。依此解释,三百篇诗的本义,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34#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26 06:35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同「导」。皇《疏》:「导,谓诱引也。」刘氏正义依《礼记缁衣篇》,「道」作「教」字讲。孔安国说:「政,谓法教也。」皇《疏》:「政,谓法制也。」
「道之以政」,就是用政治领导人民。为政者制定施政条文,令民遵行。民众如有不遵者,则「齐之以刑」。「齐」作「整」字讲。即用刑罚来整饬之。这样所得的效果,就是「民免而无耻」。孔注「免」为「苟免」,《广雅释诂》「免」作「脱」字讲。民众为苟免刑罚,乃服从政令,然非心服。刑罚稍弛,民则犯法,而不以为羞耻,是为无耻。《管子牧民篇》,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维。国民无耻,亡国之日,不问可知。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包注:「德,谓道德。」以道德导民,如有人民不从政令者,则以礼整饬之。如此,所得的效果,便是人民「有耻且格」。《释文》引郑注:「格,来也。」来,是民心来归的意思。人民以犯罪为耻,而且诚心来归,拥护*政*府*。何晏注:「格,正也。」人民有羞耻心,而且归于正。此说亦可。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35#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28 10:24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踰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36#
浦东小贝妈 发表于 2011-3-28 21:5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女儿正在学论语,拿这给她当辅导教材了,谢谢

点评

天恒爸爸  关于论语的版本,可参看007的帖子,有详细的考证,这里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适合,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11-3-28 22:11  回复  
37#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30 14:3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据孔安国注,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
鲁国出自桓公的三大公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都是鲁国的权臣,愈到后来,权势愈重,违礼乱政亦愈甚。孟懿子就是孟孙氏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孟僖子仲孙貜。《春秋》昭公七年,左氏《传》说,孟僖子将死,召其家臣,遗嘱何忌从孔子学礼。是知懿子在孔门有弟子名分。但《弟子传》里没有懿子,《论语》此章之注,只说懿子是鲁大夫,不说是孔子弟子。据刘氏《正义》说,孔子仕鲁,命堕三家不合制度的都城,独有懿子梗命,以致圣人政化不行。《弟子传》不列其名,此注亦不云弟子,当为此故。
「孟懿子问孝。」孔子答复:「无违。」诸弟子问孝,孔子答复,因人而异。此以「无违」答复懿子,是教懿子,不违其父教其学礼之意。不违父教学礼,就是孝道。
「樊迟御。」樊迟是孔子弟子,名须,为孔子御车。孔子告诉樊迟说,孟孙向我问孝,我答复他「无违。」孟孙,就是孟懿子。据郑康成注,孔子惟恐孟孙不了解无违之意,所以告诉樊迟,以便转为孟懿子解释。
「樊迟曰,何谓也。」樊迟亦不了解无违何意,故问孔子「何谓也。」孔子就以生事葬祭三句解释其意义。
「生事之以礼。」父母生存时,为子者以礼事奉父母。如邢《疏》引《礼记曲礼》所说「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之属。事奉父母的衣食住等,一切皆合礼制。
「死葬之以礼。」父母去世时,以礼办理丧葬之事。如棺椁墓地等,都要合乎礼制。
「祭之以礼。」丧毕则祭。邢《疏》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祭祀时所用的祭品,皆有礼制。
皇《疏》:「孟孙三家,僭滥违礼,故孔子以每事须礼为答也。」
生事,死葬,祭祀,皆能以礼,便是尽孝。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皆违礼,所以孔子教懿子无违。
38#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30 14:4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马注,孟武伯是孟懿子之长子,名彘,武是谥号。
孟武伯问为孝之道。孔子答复,「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的「其」字,是指子而言。子事父母,不能使父母为子忧愁。唯子有疾病时,父母忧之。其余一切不能使父母忧。
《集解》,马融曰:「言孝子不妄为非,唯有疾病,然后父母忧之耳。」

39#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3-30 14:4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安国注:「子游,弟子,姓言,名偃。」
子游问行孝之道。孔子答复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此意是说,「今之行孝者,唯说能养。」例如以饮食养父母。是谓的「是」字,王引之《经传释词》作「只」字讲,邢《疏》作「唯」字讲。
能养父母,这就是孝吗?孔子语气一转,便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能养」,何只为人子者,至于犬马皆能以其体力服事主人。如犬能守夜,马能代劳,这也是能养。「至于」二字,据刘淇《助字辨略》,是两事相及之意。
「不敬何以别乎。」犬马虽然皆能有养,但不知敬。唯人能够知礼,知礼则能敬。如果人子只能养父母,而不能恭敬父母,这与犬马有何分别呢?
犬马能养,古注有两种解释。一是包咸注:「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此以犬马比喻人子。此说可采。一是《集解》另举一说:「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此以犬马比喻父母。所举孟子语,在《尽心篇》。朱子《集注》唯采此说。他说:「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刘氏《正义》以为:「以犬马喻父母,于义难通,自昔儒者多讥之。」以上两说之外,后儒尚有其他解说,不再列举。
今列表解,以明喻子之说:
「孝者」,指人子而言。「犬马」与孝者对称。人子能养父母,犬马能养主人。由这两个能字看来,显然是以犬马比喻人子。专说能养,则人兽没有分别。不敬何以别乎。敬与不敬,是人兽之别。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40#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2 07:2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四)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行孝之道。孔子答复他说:「色难。」色,是颜色。难,是不容易。以饮食养父母,不算是难事。唯以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才是难得。一个孝子,与父母相处时,心中自然和顺欣悦,形之于外,便是和颜悦色。此色是孝心的表现,能养父母之心,所以是难。
孔子说了「色难」之后,即举事例说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马融注:「先生,谓父兄也。馔,饮食之也。」马注称父兄为先生,后儒多不从。兹依通常解释,称呼老师为先生。孔子举例说。老师有事,弟子代劳。有酒、有食,弟子奉请老师饮之食之。弟子事师如此,如果人子事亲,也是如此,乃是以为孝乎。
《礼记檀弓篇》记载,事亲与事师,皆须奉养与服勤,但丧礼有分别。师去世时,弟子心丧三年,不须穿丧服。平时事师虽然与事亲要同等的奉养服勤,但事师着重于尊敬,事父母则着重于亲子之情,须有和颜悦色,所以只拿事师之道来事父母,不足以为孝。
此章「色难」之义,昔儒解释甚繁。古注约有两种解释。一是包咸说:「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此以色指父母的颜色。一是《诗经邶风凯风篇》,孔颖达《正义》引《论语》此章郑注说:「和颜悦色,是为难也。」此以色指为人子的颜色。程氏《集释》按语:「色难,包注与郑注异。然下服劳奉养,皆就人子言之。则色当为人子之色。郑注义为长。」
41#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2 07:3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安国注:「回,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
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子与颜回谈话,谈了一整天。颜回「不违,如愚。」不违就是毫无阻碍之意。孔子讲,颜回听,顺畅无碍。颜回只在听,不问一句话,好象愚人。孔安国注:「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前说「如愚。」实非真愚。所以孔子又说,回退出之后,我省察他私与二三弟子言谈,亦足以发挥所闻的义理。回也,其实不愚。孔安国注:「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绎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
皇《疏》说:「诸弟子不解,故时或谘问。而颜回默识,故不问。不问,如愚者之不能问也。」诸弟子中或有认为,颜子不问,是愚者不能问。所以孔子赞美颜回不愚。颜子默而识之,寡言笃行,正是他人当学之处。所以孔子说颜回不违如愚。
42#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2 07:3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学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如何知人,此章视观察三句经文就是知人的方法。
《春秋》隐公五年《谷梁传》:「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尔雅释诂》:「察,审也。」刘氏《正义》说:「视、观、察,以浅深次第为义。」
「视其所以。」以,何晏《集解》作「用」字讲。皇侃解释:「即日所行用之事。」即日就是当日,近在眼前。即日之事,就是《谷梁传》解释的日用寻常的事情。视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常所作之事。这是从近处看。只看眼前之事,尚不足以了解此人。
「观其所由。」《集解》:「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皇《疏》之意,从来所经历之事。刘氏《正义》:「所由,是前日所行事。」依《谷梁传》说,即是观非常之事。这也可以说,从远处看此人如何办事。亦即由过去的特别事迹,进一步认识此人。
「察其所安。」就前述所视所观之事而言,详察其办完事情之后,他的表情如何,以明其本意。皇《疏》:「安,谓意气归向之也。」刘氏《正义》:「安者,意之所止也。」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说:「行善而安之,则善日进。有过而安之,则恶日积。」
皇《疏》:「视,直视也。观,广瞻也。察,沉吟用心忖度之也。即日所用易见,故云视。而从来经历处,此即为难,故言观。情性所安,最为深隐,故云察也。」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是隐藏之义。孔安国注,作匿字讲。知人很难,但用以上的方法,即由其人各种事迹去观察,便能知道他是何种人,是君子,是小人,皆能显然,他何能隐匿其实情。
皇《疏》:「焉,安也。廋,匿也。言用上三法,以观验彼人之德行,则在理必尽。故彼人安得藏匿其情耶。再言之者,深明人情不可隐也。」
43#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2 07:3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就是温习。皇侃《疏》说:「故,谓所学已得之事。新,谓实时所学新得者。」例如读书,已经读过的书,再加读诵思维,古人叫做温书,也就是温故。尚未读过的书,现在研读,以求了解书中所载的事理,即是知新。温故知新,随时吸收新知,而又研究已得之学。如此好学,可以为人师。
又如朱子说:「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所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此说是由温故而发明新义。亦可采取。
44#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2 07:31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君子不器。

包咸注:「器者,各周于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
器是器具,一器一用。皇《疏》以「舟车殊功」比喻器的用途。舟行于水,车行于陆,各限其用。君子不器者,君子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一种功用。而是有大事时,即作大事,有小事时,即作小事。凡有利于大众之事,皆可为之。无论大小事,皆是尽心尽力而为。是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而须博学多闻。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自许,而志于形器以上的道。有道便是君子儒。
45#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2 07:3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如何为君子。孔子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此意是说,君子先其言而行,行之而后,其言从之。」「从之」的意思,就是言从其行。如此,言行相符,即是君子。
朱子《集注》:「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
刘氏《正义》引《大戴礼曾子制言篇》:「君子先行后言。」又《立事篇》:「君子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程氏《集释》引沈括《梦溪笔谈》,以及郝敬《论语详解》,主张以「先行」读作一句,以「其言而后从之」读作一句。但依朱子集注所引周氏解释,即照旧读「先行其言」自无不可。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46#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3 06:06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 五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此章所说的君子小人,是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周比二字,古注或作公私讲,或作义利讲,或作普遍与偏党讲。今依公私讲法。公就是周,私就是比。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平时修养,亦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此即周而不比。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此即比而不周。公是公平正直,私则与此相反。分辨君子与小人,即在公私二字。
此章古注,孔安国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皇《疏》:「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皇《疏》又引孙绰说:「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邢《疏》说,孔注忠信为周,是《国语鲁语》之文。刘氏《正义》引《吕氏春秋达郁篇》注:「阿,曲媚也。」刘氏说:「阿党与忠信相反,正君子小人性情之异。」
47#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3 06:07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学是学习。皇《疏》说是学旧文,其意就是读圣人书。思是研究。包咸说为寻思。罔,包注为「罔然」,皇《疏》另一解释,即是「诬罔」。依包氏说,读书而不寻思书中的义理,则罔然无所得。依皇《疏》说,读圣人书,而不精思其义,以致行用乖僻,此是诬罔圣人之道。罔字之义,包注就学者方面解释,皇《疏》就圣人方面解释,罔字实有这两方面意义,可以合讲。
「思而不学则殆。」何晏注:「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刘氏《正义》说:「殆与怠同。」何注之意,不读书,只凭自己思索,终无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怠而已。朱子《集注》:「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王念孙《读书杂志》,引《史记扁鹊传》里「拙者疑殆」说:「此殆字,非危殆之殆。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王氏又引《公羊传》襄公四年何休注:「殆,疑也。」因而指出《论语为政篇》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字,亦作疑字讲。其意是说,思而不学,「无所依据,则疑而不决也。」王氏之子王引之,在其《经义述闻》里,亦以殆作疑讲。他说:「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也。」依王氏说,殆作疑字讲,甚合经义。
48#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3 06:07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治也。古人谓读书为攻书,即学习之义。何晏《集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例如学礼学乐,是殊途。但皆归于善道,是为同归。又,圣人讲中道。如《中庸》记载,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孔子亦是讲中道。攻乎异端即是偏执一端,或不能执两用中,则皆有害。
49#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3 06:0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诲女,就是教汝。是知也,即:是智也。其余知字皆作知道讲。孔子呼子路之名曰:我教汝者,汝能知道乎。汝知则说为知,汝不知则说为不知,此是有智者也。
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识讲,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为真知。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发出。
50#
天恒爸爸 发表于 2011-4-3 06:0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学干禄。」子张是孔子的弟子。学干禄,就是学求从事政治之意。郑康成注:「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求也。禄,禄位也。」
「子曰」以下,是孔子教子张求禄之道。
「多闻阙疑。」邢《疏》,多闻就是博学。学无止境,虽然博学,仍有不能完全了解之事,此即是疑。有疑可以存而不论,不可妄加论断,是为阙疑。刘氏《正义》阙作空字讲。阙疑就是存疑之意。
「慎言其余,则寡尤。」包咸注:「尤,过也。其余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慎言,是说言语要恰到好处,不可多说,多则不免有失。
「多见阙殆。」包注:「殆,危也。」此危字有不安之意。王引之《经义述闻》:「殆犹疑也。谓所见之事若可疑,则阙而不敢行也。」虽然多见,尚有危疑不安于心之事,亦须阙而不行,是为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其余,指无疑惑之事,亦须中道而行,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是为慎行。如此则少后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禄位即在其中。即可办政事。郑注:「言行如此,虽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刘氏《正义》引《礼记王制篇》「司马辨论官材」之文,以为古时有乡举里选之法,故寡尤寡悔即是得禄之道。刘氏说:「当春秋时,废选举之务,世卿持禄,贤者隐处,多不在位。故郑以寡尤寡悔有不得禄,而与古时得禄之道相同。明学者干禄当不失其道。其得之不得,则有命矣。孟子云,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亦言古选举正法。」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喵喵网

GMT+8, 2024-5-21 13:34 , Processed in 0.0462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