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喵喵网 群组 社会教育 素质 金桥儿童生活馆 从孩子们拒绝把鲤鱼旗送给日本孩子所想到的…… ...
查看: 1320|回复: 5
go

[兴趣/课程] 从孩子们拒绝把鲤鱼旗送给日本孩子所想到的……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26 07:15 编辑

上周五美术课的主题是绘画的功能和情感。

张老师将很多名画对照展示出来,让孩子们体会看似主题相似,但情感截然不同的名画。

老师的提问吸引了我也忍不住凑过去学习,印象比较深的有毕加索控诉德国法西斯罪行的《格尔尼卡》,不过张老师随后放的是描绘圣女贞德高举旗帜引导法国人民求解放的名画。孩子们从第一幅画中能够从中感受到战争的苦难,第二幅画中则能感受到贞德的召唤。

老师将凡高的自画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幅酒吧女的画像(安安一眼就说是服务员,厉害),以及教皇的画像放在一起,让孩子们捕捉不同人物的背景和特点。

老师还将莫奈的《睡莲》和傅抱石的一幅国画山水名画(名字忘了)等放在一起,让孩子们体验作家悠然自得、寄情山水,寓情于画的意境。
2#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4-24 09:3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后,回到了这堂课的任务。

老师给大家看了一幅有很多高高悬挂的鲤鱼旗,大家都说那是风筝。原来,这是日本端午节习俗中的鲤鱼旗。

老师简单给大家介绍了鲤鱼旗的日本习俗,然后提到了最近的日本地震和海啸,然后亮出一块非常洁白、光滑如美丽绸缎的白旗,鼓励小朋友为日本的小朋友制作鲤鱼旗,然后寄到日本去,让日本小朋友感受到中国小朋友的爱心。

3#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4-24 09:36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4-24 09:46 编辑

事实上,孩子们在名画欣赏的环节表现非常积极,也准确地理解了那些名画蕴含的深刻情感。这是令张老师非常赞叹的,课后她也向我夸赞,这些小朋友真是了不起。

但是在张老师亮出那块美丽的白色绸布之后,孩子们的表现则令我隐隐感到不安。

所有的孩子都知道日本地震和海啸,但是孩子们并没有变现出深切的同情。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要把那块美丽的白布留给自己,不愿意送到日本去。

尤其在孩子们经过精心的绘制,最后还洒上亮粉,一幅幅充满创意,亮光闪闪的鲤鱼、螃蟹、带鱼图制作出来后,小朋友更加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日本孩子,都希望把它带回家去,留给自己。
4#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4-24 09:42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4-24 09:45 编辑

孩子们对于日本受灾的孩子缺乏同情和关爱,其实也和我们父母的表现有关。

记得在汶川地震之后,电视中整天播放着救灾的画面,我们也一遍又一遍噙着泪水,和孩子们一起温习那些感人的抗震救灾片段。带着孩子一起去捐款,一起感受灾区小朋友失去亲人,失去生命的痛苦和悲哀。

但对这次日本地震,可能是之前给孩子描述了太多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伤害,从孩子到我们自己,对于邻国日本人民的苦难,从情感上并没有深切的共情。我们可能从心底里觉得日本比我们富有,不需要我们捐款和帮助。我们更担心的是,日本的核辐射会不会影响到上海,海鲜能不能吃,这些担忧也传递给了孩子。

我们的这些表现,在孩子们选择要不要把鲤鱼旗送到日本去时,非常戏剧化地表现出来了——孩子们对于日本孩子正在承受的痛苦和彷徨没有什么感知,而对于美丽白绸和绘制的鳞光闪闪的鲤鱼旗的喜爱,则远远超出对日本小朋友的关心。孩子们当然不愿意把鲤鱼旗送给日本孩子了。
5#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4-24 09:50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4-24 09:56 编辑

最后,张老师答应下次再给孩子们带白绸过来,让孩子们自由作画后带回家去,孩子们也最终同意了把鲤鱼旗交给张老师,和华师大其他教职员工的作品一起紧急寄送到日本去。

不过,我还是想把这个小小的不和谐声音记录并传播出来,希望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

昨晚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药家鑫的评论。他小时候应该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孩子,可是父亲逼他从4岁开始学钢琴,如果学得不好,就打骂他,没有练好琴,就把他关在地下室不让他上楼吃饭。在父母粗暴的教导下,他才会越来越自私和冷漠。他的经历,和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样,都是振聋发聩,促使我们每个父母反思,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怎样给孩子幸福?

我们在培养孩子们的智能及技能的同时,在让他们自由嬉戏、快乐成长的同时,是不是应该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们的高尚情感?让我们和孩子们的关注点不能只是在自己身上,而是应该更广泛地去关注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和冷漠。让他们原本柔软和敏感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硬,越自我和封闭。




点评

nniumma  当然,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不可少,但是不用那么担心~孩子天生是有爱心的,只要他们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里。  发表于 2011-4-25 10:15  回复  
nniumma  我觉得情况没那么糟糕,孩子只是还没到关心不相关的人的年龄。襁褓里的婴儿只关心自己,大点的孩子会关心父母,再大点才关心身边的陌生人。  发表于 2011-4-25 10:15  回复  
核桃酥  同意你的观点。我们是否也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孤儿院、老人院之类的?应该培养孩子怀有悲悯之心。  发表于 2011-4-24 10:06  回复  
6#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4-24 09:5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要感谢张老师给孩子,也给我们家长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教育机会。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日本的端午节习俗吧,让我们把这一课补回来,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世界公民: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和举行赛龙舟活动的;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的。菖蒲是中药,能够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所以我们在日本过端午节嚼“粽子”,也是越嚼越有味。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喵喵网

GMT+8, 2024-6-8 23:30 , Processed in 0.04996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