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喵喵网 群组 生活 信仰 菩提树下 人是未来佛
楼主: 叮叮爱妈
go

人是未来佛 [复制链接]

旺旺上的了然,欣然等大师呢?我还等着大师们给我开悟呢

点评

fire  开悟是自己的事,佛在也不会给你开。  发表于 2011-4-24 22:56  回复  
已有 3 人评分金币 贡献 鲜花 收起 理由
fredazou + 9
花瓣雨 + 1
vivianda + 1 + 1

总评分: 金币 + 2  贡献 + 1  鲜花 + 9   查看全部评分

2#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9 20:31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

我再拜无言,飘落,坠入地狱无间

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

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我信缘,不信佛

缘信佛,不信我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凤凰,涅盘。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

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

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

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3#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14 20:0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1 叮叮爱妈 的帖子

有一位婆罗门,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随即将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后,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婆罗门大惑不解:“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再可以放下了,请问现在我要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叫你放下的不是你手中的花瓶,而是你在尘世执著的心。”

我们生活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背着各种各样的包袱,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

对功名利禄放不下,出现了跑官、买官、贪官;

对金钱富贵放不下,催生了贪污、受贿、盗窃;

对爱情婚姻放不下,产生了痴男、怨女、殉情;

……

这种种的压力和重负又岂止婆罗门手中的花瓶?

当我们不堪生活的负荷,需要解脱的时候,不妨学会“放下”。

许由不接受尧的让位,跑到颍水边洗耳朵,是放下;

范蠡功成身退,隐姓埋名,携带西施,泛舟西湖,是放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甲归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放下;

李叔同从贵胄公子到云水高僧,弃绝繁华,割舍妻子,从此,青灯伴佛眠,不问身外事,是放下……

佛家云:“勘破、放下、自在。”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漫长的人生跋涉后,才最终明白生命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获得,而在于放下。

你只有放下一粒种子,才能收获一棵大树;

你只有放下一处烦恼,才能收获一片清凉;

你只有放下一种偏见,才能收获一种幸福;

你只有放下一种执著,才能收获一种自在。

当你放下足够的时候,如脱钩的鱼,出岫的云,忘机的鸟,心无挂碍,来去自如,表里澄澈,“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才会发现生命竟可以如此充实、如此美好,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

放下,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但,也需要勇气和智慧。

一起学习
4#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14 20:36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叮叮爱妈 于 2011-3-18 17:56 编辑

回复 #1 叮叮爱妈 的帖子

梁启超说:涅槃,大概是绝对清凉无热闹,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系缚的一种境界。
慈悲,慈谓与人同喜,悲谓与人同忧。对于一切众生,恰如慈母对于爱子,热恋着对于其恋人,所有苦乐,悉同身受。
5#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17 12:25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7 静静的蓝莲 的帖子

好像香火还不太旺哦
大家都在哪里呢?

点评

vivianda  蓝莲,静好!  发表于 2011-3-18 20:11  回复  
静静的蓝莲  草菲在啊,周末好 ——欣然  发表于 2011-3-18 13:47  回复  
vivianda  谢谢路遥开了此贴。来 或不来,都在心里 周末好!  发表于 2011-3-18 11:29  回复  
6#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18 17:55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10 静静的蓝莲 的帖子

终于,可以感受馥郁和明亮
蓝莲,多美啊
现在听念经就像听美妙的音乐,愉悦而安宁
7#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18 17:56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8 叮叮爱妈 的帖子

薇,要多来,欣然来了

点评

vivianda  一定多来。: )  发表于 2011-3-18 20:12  回复  
8#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18 18:01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6 魔豆麻豆 的帖子

是的,放弃自我,先从“爱语摄”开始。
学会多说,慰喻语,庆悦语,胜益语。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9#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19 20:52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15 vivianda 的帖子

昨天看了欣然的渡人渡己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和你同感,画面很美,仿佛是天堂,
我们都有这样的佛性,回想一下,记忆里总有类似的行为会不知不觉的去做。不过,还是年轻时,那时接近更多纯真。
昨天的阴郁和今天的阴雨,让思念的树发了芽。薇,我想妈妈不得了,有很多很多往事翻江倒海的涌来……
我知道一切无常,我们,都是一样的结局,不该这样抓着不放,何况早已成灰。真的无常,消失了的虚无,是为了永生,仿佛这春雨下孕育的新的不灭之生。
10#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0 20:56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22 花瓣雨 的帖子

花瓣雨,魅力和我一直念叨你,虽然未曾谋面,但是在你的美文里一直见面
多来坐坐,佛,很高深,我是借佛念来平静自己,也借佛信,来思念妈妈,仿佛,妈妈就在我身边。
11#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0 21:05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19 KATHY123 的帖子

你能感同身受,我知道。
看龙应台的《目送》,那细微琐碎的日常回忆,正是我想说的
如果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陪着妈妈去她向往的台湾;陪她到商场买一件她不舍买的漂亮衣衫;帮她找到心爱的老伴,无论怎样的老头,只要妈妈喜欢我都给他们最好的祝福;在妈妈语无伦次的时候微笑的看着她 ,陪她一起疯癫,耐心地哄她;妈妈给我东西,不再蛮横的拒绝,要温柔的告诉她,妈妈自己留着,病好了可以好好打扮一下……还有,不顾一切的抱着妈妈,紧紧的抱着整夜不睡的妈妈,让她不要害怕。
12#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0 21:3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叮叮爱妈 于 2011-3-20 21:34 编辑

回复 #18 vivianda 的帖子

薇,说弘一法师每到母亲的忌日,就会研磨书写《无常经》:
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

还有彼得.席格把《圣经。传道书》谱曲后的歌词:
凡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放手有时,保持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憎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圣经里,看到了佛得徵言。心性的清亮是无国界的








13#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2 13:23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一直看不透人世虚幻无相下的情感。尤其亲情。
看龙应台书里也有这样的困惑:
有时候,我们问:母亲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他们,兄妹三人,各自相安无芥蒂都会有如此感叹,何况我们?
妈妈走了,就像挂在树上最后一片叶子的凋零,不成风景不成家。
散了,尘归尘土归土。我只在佛前,才能感受妈妈的依恋。
14#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5 20:3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28 vivianda 的帖子

喜欢你贴的图,想当初,旺旺诗楼里多少美图啊
虽然说旺旺还会开,但时过境迁后,一切会惘然
今年,仿佛没有春,因为没有暖意。我的眼里,看不见盎然
15#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5 20:45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30 vivianda 的帖子

我正想起名:乱墨荷图呢
一看就知张大千,写意的风格
听风雨嘈杂  已过浓夏  只留菡莦香凝

点评

vivianda  留得残荷听雨声  发表于 2011-3-25 20:46  回复  
16#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5 21:4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一剪梅
人已阴阳

卯春未及辰归阴。爆竹天惊,哀恸人心。万木枯荣着孝衣。雪泪冰凌,人泪凄淋。
从此不再等娇莺。花自飘零,何处动情。天涯芳草寻伊影。恋母殷殷,梦里相近。
17#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6 13:4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叮叮爱妈 于 2011-3-26 13:41 编辑

虚云老和尚说:修行是放下包袱 不要弄得四大不得空

光阴快得很,才说打七,又过了三天。会用功的人,一句话头照顾得好好的,什么尘劳妄念澈底澄清,可以一直到家。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我们的路头,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六祖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你我本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只因忘念执着,爱缠世间幻法,所以弄得四大不得空,生死不得了。假如一念体起无生,则释迦佛说的这些法门也用不着了,难道生死不会休吗?是故宗门下这一法,真是光明无量照十方。

昔日德山祖师,是四川简州人,俗姓周,二十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人谓之周金刚。尝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性海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扫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担《青龙疏抄》出蜀。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婆指担曰:“这个是什么文字?”师曰:“《青龙疏抄》。”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师无语。遂往龙潭,至法堂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潭引身而出曰:“子亲到龙潭。”师无语,遂栖止焉。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烛度与师。师拟接,潭复吹灭。师于此大悟!便礼拜。潭曰:“子见个什么?”师曰:“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至来日,龙潭升座谓众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师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遂焚之。

于是礼辞。直抵沩山,挟复子上法堂,从西过东,从东过西,顾视方丈曰:“有么有么。”山坐次,殊不顾盼。师曰:“无无。”便出。至门首乃曰:“虽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具威仪,再入相见。才跨门,提起坐具曰:“和尚!”山拟取拂子,师便喝。拂袖而出。沩山至晚问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当时背却法堂,着草鞋出去也。”山曰:“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师住澧阳三十年,属唐武宗废教,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号古德禅院,将访求哲匠住持,聆师道行,屡请,不下山。廷望乃设诡计,遣吏以茶盐诬之,言犯禁法,取师入州。瞻礼,坚请居之,大阐宗风。后人传为德山喝,临济棒。

像他这样,何愁生死不休。德山下来出岩头、雪峰,雪峰下出云门、法眼,又出德韶国师,永明寿祖等,都是一棒打出来的。历朝以来的佛法,都是宗门下的大祖师为之撑架子。诸位在此打七,都深深的体解这一最上的道理,直下承当,了脱生死,是不为难的。假如视为儿戏,不肯死心塌地,一天到晚在光影门头见鬼,或在文字窟中作计,那么生死是休不了的,大家努力精进吧!   

18#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6 13:49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借蓝莲在旺旺的帖子:人是未来佛,一名,在这里也能继续修习,以求新的平静。
此时,如果作出人生一重大决定,是否可以?
如果,真解五蕴皆空,今生今世的一切,都该是妄想
亲情,家庭,子女,朋友,
不舍,爱恋,执迷,乃至生死
都可以放下了……

如果我都放下,依然泪水涟涟,依然有所挂念

那么,是不是,还没到放下的时候?

可是,我此时,真的想放下一切
我想,独自一人,远离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19#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7 19:45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42 vivianda 的帖子

如果……跟你一起去吧

点评

vivianda  嗯  发表于 2011-3-28 20:56  回复  
20#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7 19:51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vivianda 发表于 2011-3-27 17:12
回复 #39 叮叮爱妈 的帖子

了然怎么还没来呢,那天旺旺突然就关了,了然的那几段开启的话,都没来得及保存。

我想,所谓放不下是自己放不下,儿子,大了就不会再有依恋。
我,好像在等待死神,或是,我已准备好,随时可以走
不为不舍的离情,实为一切的空。
好像,可以,不再有牵挂了
21#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8 08:5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47 静静的蓝莲 的帖子

这样的状态会牵绊亲人往生净土,
是的,我早知道的道理
昨天写完最后这贴,就在想,会让有缘人担心和不安的
果然,有你担忧的真言
我只是觉得,每个人的身边都时刻会有死神出现,而我,好像已做好准备
人,在生死来临时是最后知后觉的
因为相信妈妈已往生,所以,好许多,何况,相信果因业报,我已释怀许多
谢谢蓝莲,我会好好地
22#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9 12:27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51 vivianda 的帖子

这幅画,配上戴望舒的诗“丁香姑娘”应景的
23#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9 20:24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53 静静的蓝莲 的帖子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是我写错诗名了

点评

vivianda  我忙了一天,刚刚完成一篇工作文案。累S我了。读读这样的诗,挺舒服的  发表于 2011-3-29 21:08  回复  
24#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3-29 20:2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悲歌       法国诗人 亚姆作



这个国度沉浸在水畔的柔光里。
细径深入充满黑苔的林荫,
朝向那爱影摇曳的蓝色植物丛。
太高的树梢上悬着小小的天穹。
朋友们看我忧愁,邀请我来这儿。
在阳光下,在花径上,慢慢地,
我安静下来。我独自徘徊。
他们为我心灵的哀伤担忧,
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们。

也许,我去世以后,一个温静的小孩
会记得曾经看见过一个年轻人,
戴着草帽,抽着烟斗,
孤单地在夏日清晨的幽径上。

而你,远离去的你,你不会看见我,
你不会看见我在这儿想念你,
满怀比森林还要浓郁的忧愁。
再说,你也不会了解这一切。
现在你远离我,我远离你,
我不在系念你玫瑰色的嘴唇。
但是,为什么我还要哀伤呢?
要是你知道,来说给我听听。
告诉我,为什么当我失意时,
连这些树木也都病倒了?
它们会和我同时死去么?
天空会死去么?你也会死去么?
                              程抱一  译

点评

vivianda  哀伤的诗句...  发表于 2011-3-29 21:10  回复  
25#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4-3 16:59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叮叮爱妈 于 2011-4-3 17:26 编辑

回复 #57 vivianda 的帖子

我越来越相信佛教里的说法。因为,佛是真实的人,他相信人的力量,他不主宰他人,是影响开悟同类,他没有高高在上不可亲近,他的法是自己亲身经历所获,正如般若波罗密经理所言,是真实不虚的。
他的智慧早已显现,当他成正果时,我们才刚发现自己的愚钝,所以,他比任何的学科和领域都早地站在山巅。
26#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4-3 17:1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56 静静的蓝莲 的帖子

清明细雨几明净
遍洒天阶与花园
炉香微醺轻掬泪
魂断天地多一人

今年的清明,让我真真感受了清明的伤感。
从此,清明的意义也将不同,不觉感慨万千啊
27#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4-7 12:04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vivianda 发表于 2011-4-3 21:33
回复 #59 叮叮爱妈 的帖子

理解,抱抱!

这也是你原创的吧,留好她,将来成册哦

点评

静静的蓝莲  @vivianda 看来最近很迷星座呀!  发表于 2011-4-8 13:35  回复  
vivianda  @静静的蓝莲 这都被你看出来了?双鱼与狮子呀。是想戒网来着。  发表于 2011-4-8 13:20  回复  
静静的蓝莲  @vivianda 友情价值大于文学价值!这也是目前没能戒网的原因之一,嘻嘻  发表于 2011-4-8 13:11  回复  
vivianda  这属于心情随笔,没有文学价值,只有友情价值,嘿嘿  发表于 2011-4-7 15:50  回复  
28#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4-15 15:53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79 静静的蓝莲 的帖子

同感,一些看似浅显的理,自以为明白了,其实,我还得重头再读才能慢慢去悟
不敢说了,浮提众生起念都是罪过
29#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4-20 14:3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贴不上来啊

本帖最后由 叮叮爱妈 于 2011-4-20 14:34 编辑

还以为是电影的画面。南无观世音菩萨! [/quote
30#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4-20 14:35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只能给个链接给各位看

本帖最后由 叮叮爱妈 于 2011-4-20 14:36 编辑

http://www.bskk.com/thread-2625225-1-1.html

点评

vivianda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发表于 2011-4-23 13:21  回复  
31#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4-20 14:3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83 静静的蓝莲 的帖子

欣然的重组恰是美妙
不过,这幅景太正点,很难配诗
愬我不才
32#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4-20 14:42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叮叮爱妈 于 2011-4-21 10:29 编辑

当 赤橙黄紫贪欲归去时
还   我心明蓝清绿自在居

点评

vivianda  路遥用功的,明显长进,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11-4-23 13:22  回复  
静静的蓝莲  一藏头变成“当心”了,呵呵  发表于 2011-4-20 23:46  回复  
33#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4-21 10:26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87 叮叮爱妈 的帖子

哈,真的闹
看来潜意识是悲观主义
那就改
34#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4-21 15:1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四安 :提升人品的主张
  安心—在于少欲知足
  安身—在于勤劳俭朴
  安家—在于敬爱互助
  安业—在于服务奉献


 四它 :解除困境的主张
  面对它—正视困境的存在
  接受它—接受困境的事实
  处理它—以悲智处理困境
  放下它—处理后心无牵挂



 四要 :安定人心的主张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太多
  能要,该要的才要
  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四感 :与人相处的主张
  感恩 —使我们成长的因缘
  感谢—给我们历练的机会
  感化—用佛法转变自己
  感动—用行动影响他人



 四福 :增进福祉的主张
  知福—是最大的幸福
  惜福—是最好的储备
  培福—时时都有福
  种福—人人都享福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人生的目标,是来受报,还愿,发愿的



  救苦救难的是菩萨,受苦受难的是大菩萨



  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

点评

静静的蓝莲  读了路遥转的以及自己写的许多帖子,发现了然讲的没错,母亲的过世让你更加转向内心、亲近佛,这样妈妈也才安心啊。  发表于 2011-4-23 22:59  回复  
静静的蓝莲  @vivianda 我也猜一定是出差了,周末休息休息,上上喵喵,挺好的吧?  发表于 2011-4-23 22:51  回复  
vivianda  @叮叮爱妈 是的。有朋友惦念的感觉真好~。路遥,周末愉快!  发表于 2011-4-23 20:39  回复  
叮叮爱妈  @vivianda几天没看见你呢,是出差吗?  发表于 2011-4-23 16:15  回复  
vivianda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 喜欢,记住了  发表于 2011-4-23 13:24  回复  
35#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4-24 10:55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叮叮爱妈 于 2011-4-24 10:57 编辑

回复 #90 静静的蓝莲 的帖子

学习了,对于我这种初到末学,要反复读几遍才能知晓
请教欣然,我想《地藏经》里的种种,是何种人经历所记载的?那个地藏菩萨的悲母经历我看懂了,其他地狱的经历呢?
佛言,一切真实不虚。但是都是经上的“有”,不知该怎样理解?
36#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5-5 18:57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92 静静的蓝莲 的帖子

对于忏悔,我已是天天的功课,且那么坦然和安心。今日的我,面对过往的我常常潸然泪下
这些日子下来,我终于可以心平气和的对自己对他人,终于看得惯许多,终于善解众生许多……
昨夜梦里见到观音菩萨,我说了些事,都是比较反面的,观音菩萨给我解释,说的全是事理的好的方面,梦里,我全然接受,毫无疑惑。
我想,正是我的坚信,佛才会变万千身来开悟我。
我的表妹皈依有6、7年,说我的起点高,需要付出更多的修行和努力。我会精进努力,虽然,我天资有些愚笨,但我的心诚,慢慢来,我们都会证得佛果。
已有 1 人评分鲜花 收起 理由
花瓣雨 + 4 真是不懈之人。

总评分: 鲜花 + 4   查看全部评分

37#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5-8 20:44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死亡与灵魂
死~   是最令人同情的,因~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

死~   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

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也将死去~  

所以,执著生命,爱护自我,珍惜今天,度一个真味的人生。。。­

­

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仍将死去~  

所以,超脱生命,参破自我,宽容今天,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

死~   是哲学、宗教、艺术的共同背景~

在死的阴郁的背景下,哲学思索人生,宗教超脱人生,艺术眷恋人生。。。­

人~   都无法参透灵魂的神秘~  

但依然把灵魂视为人生中的永恒,以此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而,对过眼烟云的尘事持一种超脱的态度。。。­

­

生命大于肉身,死亡揭示了肉身的有限,却启示了灵魂的无限~  

灵魂深邃无疆,只要渗入其中,每一个当下,即是生命的永恒。。。­

点评

vivianda  学习了~  发表于 2011-5-8 21:40  回复  
38#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5-21 22:3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101 vivianda 的帖子

我在禅坐念佛号时,忽然感觉自己心的污垢正在一点点剥落,我看见了心原来的样子,而当这一切来临时,居然,把我身边的人也照个一清二楚。有些,几十年的相熟,此时,感到有些陌生,甚至无缘。
想来,心恢复本我时,一切都还其本来呀
一切相皆无相,以前,都被相所惑。
已有 1 人评分鲜花 收起 理由
静静的蓝莲 + 5 随喜

总评分: 鲜花 + 5   查看全部评分

39#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5-22 21:27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104 vivianda 的帖子

是啊,真想有他在
我知道以前的业障蒙住我的心性,我看不见自己
现在,我有些明白自己,但依然有新殃,却不知现世的哪些又在积垢?
我因母亲而真正信佛敬佛循佛,我的修行是否又是一种执?

点评

vivianda  “修行是否又是一种执?”,路遥,我也想过这个问题  发表于 2011-5-26 20:53  回复  
40#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5-25 09:52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叮叮爱妈 于 2011-5-25 09:54 编辑

苍雪大师诗选
转自网络

苍雪大师诗选


苍雪(一五八六—一六五七),明朝.佛门僧,名读彻,初字见晓,后更名苍雪,号南来。云南呈贡人,俗姓赵,少年已展诗书画才华,他五岁从父于昆明妙湛寺出家,于鸡足山寂光寺为水月儒全侍者,为水月大师掌管书记。十九岁云游万里,入苏州中峰寺主持。他博学多闻,是明代禅宗巨匠及诗文领袖,诗僧、画僧。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山中行,云迷樵径雨初睛,有时送君自崖返,自此远矣君之行!
山中住,茅庵绝顶孤危处,我本不从云水来,问山先住人先住?
山中坐,只教七个薄团破,青苔日后自无尘,落花满地承敷座。
山中臥,草深蚊虫咬不过!只愁夜短睡不足,那管昼长难忍饿!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几回立雪与披云,费尽勤劳学懒人。

曳断鼻绳犹不起,云烟深处一闲身。









点评

vivianda  四首诗,体会了山中出家人在肉体上的贫苦艰辛,及在精神上的愉悦洒脱  发表于 2011-5-26 20:58  回复  
已有 1 人评分鲜花 收起 理由
静静的蓝莲 + 5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总评分: 鲜花 + 5   查看全部评分

41#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6-5 15:49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有一天,两个犯人吵架。缘由让大家感触良久。
  A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给B吃。刚开始B很感谢,久而久之便习惯了。习惯了,便理所当然了。于是,直到有一天,A将鸡蛋给了C,B就不爽了。她忘记了这个鸡蛋本来就是A的,A想给谁都可以。为此,她们大吵一架,从此绝交。
  
  有一年,很热的夏天,一队人出去漂流。
  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时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到岸边的时候,全是晒的很烫的鹅卵石,他们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于是,女孩儿就向别人寻求帮忙,可是谁都只有一双拖鞋。女孩心里很不爽,因为她习惯了像别人求助,而只要撒娇就会得到满意地答复。可是这次却没有。她忽然觉得这些人都不好,都见死不救。
  后来,有一个男孩将自己的拖鞋给了她,然后自己赤脚在那晒得滚烫的鹅卵石上走了很久的路。还自嘲说是铁板烧。女孩表示感谢,男孩说,你要记住,没有谁是必须要帮你的。帮你是出于交情,不帮你是应该。女孩记住了男孩的话,自此以后学会了对施以援手的人铭记在心,并给以更大的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
  一开始,感激不尽。可是久了,便是习惯了。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感谢曾经每一个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每一个陪伴我们度过难关的人。因为有你,我才会走到如今。因为有你,我的生命才会如此精彩!
42#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6-13 17:2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何学会“放下”(释宏满)
人生的一切烦恼,归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没有学会放下,使身心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因而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辛苦。“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人通常喜欢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精神添加压力。所以说“放下”,不仅是一种解脱的心态,更是一种清醒的智慧。不管境遇如何,请放下昨日的辉煌,放下昔日的苦难,放下所有束缚你的包袱。放下了,你就会有顿悟之后的豁然开朗,重负顿释的轻松,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
      人往往拥有的越多,烦恼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我们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结果自然没有人能做得到。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心态,俗话说得好:“欲壑难填。”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着对金钱、美女、权利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它犹如滔滔江水,在人们内心深处澎湃,因小失大的事情,使自己遗憾终身,正因为有这样喜贪的毛病,反而失去了太多,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学会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对于放下,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放下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处事时,该放就放,该断就断,不要因小失大。放下是一种随其自然的心态,人生总是在取舍之间,面对不同的选择,应该学会放下,学会满足,这是智者的心态,是成功的阶梯。人只有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东西,才能迈出洒脱的一步,活出自我的风采。
      忧虑来自内心,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自身。人生路上会遭遇到许多不幸,挫折,失败,打击,痛苦,孤独等,当你放下这一切时,心灵就会得到解脱,该放不放,必是大患。同时放下不等于放弃,只有懂得衡量事物间的利弊得失,不过于强求自己,不过于委屈自己。一味地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但会迷失自我,也会徒增烦恼。可见放下是为了更好地选择。
      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如何放下。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事而烦恼,带着烦恼去忙碌,必然会因为分心和消极情绪而影响我们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事实上,我们担忧的问题通常并不会像我们担忧的那样发生或带来不利影响。既然如此,又何必让这些困扰着自己呢?何不放下,全心地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中,不为这些因素影响呢?
      佛教中所说的“放下”,不是说什么都不要,而是说究竟要什么,要多少,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利奥•罗斯顿说过:“你的身躯很庞大,但是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追逐、多余的幻想只会增加一个人生命的负担。”而人生苦短,必须学会放下,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快乐。
      在人生路途上,我们要放弃沉重的欲望,放下过度的需求,舍弃不必要的执着,还自己一片纯净的天空。修习佛道的人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就无法修习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只有懂得放下自我,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佛教有一个故事,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两手各拿了一大朵花前来献佛,佛陀大声地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听从指教,将左手拿的那个花朵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将右手的花朵也放下了,佛陀又说:“放下!”这个婆罗门无奈地回答:“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再放下了,为何还要我放下?”佛陀听了他的话说:“我的本意并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朵,而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只有当你将这些都放下时,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当断不断,反被其乱。”我们应该保留生命中最纯粹、最有价值的部分,放弃累赘,调整心态,这样才是最好的选择。在当今社会,想要找一个理想的职位并不容易,除了与整个客观环境有关外,也与许多求职者心态不稳有关,即好高骛远、自命清高,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愿做,满腹牢骚,虚度了许多好时光,人生短短数十年,转眼即逝,一旦选准了目标就要追求。但是,当目标不适合自己时,应果断豁达地放弃,懂得以理性来面对一切,这样才能够柳暗花明。懂得放下执着,才能获得新生力量,才会赢得更多的回报。放下是另一种方式的拥有,学会了放下,就是成全了自己的幸福。曾有人说:“世事愚人,追逐功名迷本性。云山忘我,抛开得失现天真。”
      其实禅宗里有很多公案,都是讲教人放下的例子:如禅宗二祖慧可,为断臂求法,请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说:“把心拿来,我给你安。”这就是教他把心放下,所以慧可才开悟。另一个是当年六祖慧能受传五祖衣钵向南去后被慧明等弟子追赶,当慧明要抢回衣钵时,才醒悟到不是为衣钵而来,而是为法而来,这时六祖才出来为他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意思是叫他抛弃人我,把善恶念头都放下,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解脱。
       其实,人世纷繁,法事俗务,名利地位,私心欲念,声色犬马,该放下的就得放下,什么都抓在手里,其实是累赘。不少功成名就之人,或捐资济世,或甘于淡泊,既能入世,又能出世,勇于并舍得“放下”;他们在“放下”的同时,其实已获得了意外的幸福,这种幸福或许是无形的,却是隽永的,更高层次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么,就是人的欲望,贪,嗔,痴,如果能放下这些念头就能成就佛果。
      一般来说,心胸狭窄的人总是喜欢为难别人,他们不愿意帮助别人,也不宽容或原谅别人。有时乘人之危,抓住别人的把柄不放,洋洋自得。其实,将个人的恩怨放下,宽容别人,不难为别人是一种美德。但有些人并不注重这种美德。这种美德能够感化人,提升人们之间互助亲善关系,使社会形成一种宽厚、达观的向善风气,小人就不会产生,阴暗的东西就会少一些,当自己有了不幸的时候,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
      人的一生,要历经千万门坎,打开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我们会经常碰壁,或不得不伏地而行。因此,要学会低头,不逞匹夫之勇,胳膊拧不过大腿,该低头时就低头,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这既是人生进步的一种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生立身处世中不可缺少的风度,同时,这也更是一种修养。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有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学会低头示弱,说得俗点,也就是该低头时就要低头。要放下所谓的“面子”和“尊严”。低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要知道,敢于碰硬,被视为有“骨气”。若一味地有“骨气”,到头来,不但会被拒之门外,而且还会被“门框”撞得头破血流,元气大伤,有些人会因此而一败涂地。正如我们去旅游时穿过山洞时该低头就低头,该弯腰就弯腰,低头更好走路,弯下腰来避免磕碰,走得过去又一胜境,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境界。
      我们都是常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管昨天你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成为历史,不能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因此,不要沉溺于过去,把过去的一切都放下,卸下心头的包袱,才能更好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点评

vivianda  来看看路遥。也问候 莲、花瓣雨  发表于 2011-6-30 13:12  回复  
43#
叮叮爱妈 发表于 2011-6-22 15:34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感兴趣的话先找些入门的书来看看。或许,可以找到“不执法,不执我”的道理。
佛性在于信愿,这是一切法门之根本。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喵喵网

GMT+8, 2024-6-2 10:31 , Processed in 0.05759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