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喵喵网 群组 社会教育 语文 学悦教育 学悦教育理论
查看: 4067|回复: 2
go

学悦教育理论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xueyue 于 2011-5-20 12:55 编辑

教育的灵魂

学悦教育理论(一)
        
       在技术崇拜的时代,教育的某些灵魂的东西正在被人们忽视。今天,我们已有意无意地把教育仅仅理解为技能的培养,而教育的目的就仅仅成了培养“有用的人”。这种教育,仅仅把人当成工具来打造。这种教育理念中所包含的对“人”的蔑视是十分令人震惊的。而工具性的人对社会的反噬也是这种教育该受的“报复”。可怕的是,技术崇拜和功利主义结合,使教育与受教育者都坚定不移地走上这条危险的不归路。
  人们不明白的是,工具性的人是没有幸福的。不管他有多少发明创造,并在现代商业制度下从中得到多少经济的回报,由于他缺少高贵而敏感的心灵,他将终生不知幸福为何物。这可能是受教育者及其家长们始料未及的。仅仅物质的富裕,绝不能构成幸福。
  所以,我们应该重新温习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首先是把人当人来培养,养成高尚人格,养成高贵心灵是其第一要义。也就是说,教育首先是把人培养成“有人格的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传统教育在这方面有着辉煌的成绩。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其民族凝聚力、民族的道德信念,文化信仰历久不衰,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承其大任并成其大功者,就是教育。
  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古代教育,其核心就是人格教育。同时孔子并不轻视“技”的培养:“六艺”包含文字语言能力培养、礼乐文化的熏陶、射(射箭)御(驾车)等具体能力的培养。孤身一人没有强大教育体制支撑的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者,他的成功是惊人的。
  他更大的成功还在后来。当后人把记录他的言行的《论语》作为学子的必读书时,他的教育理念便在几千年中得到贯彻,他的精神深入人心。诸如仁爱,智慧(不仅仅是知识),慈悲,忠诚,诚信,宽恕,同情心(施及万物而不仅仅对人)……凡此种种人类高贵品性成为维系我们民族优秀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品性的基本元素。一句话,包括孔子的教育理念在内的中国古代教育,在使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方面,居功至伟。
  还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尽管在几千年中,中国古代的口语变化很大,但由于学生们自小便背诵了包括《论语》在内的诸如“四书五经”等精粹的文化元典,他们在得到全面文化素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纯粹而经典的古代书面语。这一点可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启示:假如我们的学生能背诵和理解一些古代文化典籍(比如《论语》学而篇就 500 来个字,就有 16 则成语及常用语),他们的文字能力(包括古文水平和作文水平)还会让我们操心吗?背诵和理解对中小学生来说并不难。如此用力少有见功多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做?
      鉴于对教育现状的关心,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补充,在骆玉明教授、 鲍鹏山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推出了“学悦青少年传统文化系列课程” (全部采用自编的教学大纲及课本),同时我们也推出了自成体系的“学悦文言文教学方法”,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文言文问题。我们坚信我们的方法是正确的,我们希望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认可,以取得我们共同成功。

2#
xueyue 发表于 2011-5-20 12:58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经典与现代教育
 
学悦教育理论(二)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民族凝聚力、道德信念、文化信仰历久不衰,承其大任并成其大功者,就是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古代教育。如今,寂寞了九十个春秋的读经又悄然复苏,甚至出现了让孩子完全脱离九年义务教育体制的私塾班。
  我们以为,读经并非简单的复古,这也存在一个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我们应该用三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哺育年轻一代,养成他们宏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独立弘毅的人格精神,至少让他们能用母语写得一首好文章。
  如果说现代教育的偏隘在于它的极度功利性,那么现代语文教育的最大失败便是学生普遍地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坏了胃口。重症之一就是“怕写作文”。这或许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失败,但绝不是语文自身的失败。汉代的贾谊二十九岁能写《过秦论》纵论天下之兴亡得失。唐代的王勃二十几岁能写《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抒发人生遭际兴遇。如今的中学生、大学生连简单的记叙文、议论文都写不通的绝对不在少数。十多年的寒窗,耗在语文上的时间不可谓不多,但效果却不尽人意。由此可见,现代语文教育的不足是明显的。
  首先,在学习内容上,现代语文课本的文化含量较低,多为低层次重复。它引发的严重后果是,教师千篇一律地教,学生千篇一律地学,教和学一律失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是绝对学不好的。而传统经典呢?仅就“四书”而言,其内容的深度、广度绝非现代语文课本所能望其项背的。这些文化原典所关注的苍生、社稷等社会人生问题,绝不是狭隘的一己之私情,其境界之大,视野之开阔,关注之深切,都绝非一般文章所能比附的。以此为范本,可以开拓孩子的胸怀,在其心中深刻下家国天下的烙印。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没有这份情怀,没有这份意境,没有这份抱负,是难以做出大气的文章的,更何谈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混淆了文理科的差别。理科重视结果,文科重视过程。理科的答案只有一个,文科的答案有无数个,答案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通向答案的过程是饶有兴趣的。答案是人人共享人所共知的,而过程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应试教育是关于答案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关注过程的教育。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决不在于提供给我们现成的答案,经典教会我们如何探询答案,经典留给我们的答案到今天差不多已是妇孺皆知的,但这个答案的形成过程对他们却永远是秘密,谁拥有这个过程谁就拥有这个素质。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但孔子从未给仁下过明确的定义,这正是孔子的高明处,孔子实行的恰恰是素质教育。
  其三,现代语文教育仅是应付考试的知识教育,但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知识教育仅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条件,素质教育则提供生活的意义。
  我们无意于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来对现代教育说长论短,但就母语的学习而言,我们坚信,学好语文,应该从阅读文化含量高的经典抓起。

3#
xueyue 发表于 2011-5-20 12:59 |发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ueyue 于 2011-5-20 13:01 编辑

关于学习的四个原理

 学悦教育理论(三)
      
      中小学阶段,语文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是在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必备的语言表达、言语交际、抒情言志的能力,更直接对应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道德情操、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等人文素质以及理智与情感生活。但与其他一些纯技术课程教学卓有成效相形见绌的是,语文教育却已步入进退维艰的境地。
  但我们不能束手待毙。为此,我们学悦教育提出一些想法,恳请教育界同仁批评教正。我们以为,就学习言,有四个原理是不该忽视的:
      一、起点原理。 学习的“起点”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线段上的任一点。在这一区段内,取点越高,起点越高。 根据是:孩子的智力和接受力理解力是一个“域”,有相当大的空间。最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充分使用这一空间而不是独守一隅蔑弃其余。现行的小学教材大都过低的估计了孩子的学习能力,从而把起点定在较低的区段上。其害处是,不仅学生从中得滋养绝少,而教师水平亦不能提高。文化含量寡薄的教材,缺少发挥生发的余地,好教师与差教师一样,无法显示自身水平。
      二、堆垒原理。 越在始者,越是基础。越是基础,越要质量。就学习言,小学阶段即是始、是基础,这阶段学习的知识其文化含量的高低关系着后来整个知识大厦的质量。但我们在这一点上恰恰弄反了:在开始阶段,在孩子记忆力最强、记诵效果最佳的时间段,在他们为未来夯实基础阶段,我们让他们学的、背的、储存的却是几乎没有文化含量的课文。古人学习从“四书五经”开始,就是因为这里面极高极纯的文化含量。
      三、爬坡原理。 学习如同爬坡,在学习能力能承受的范围内,坡度越大,上升越快。最理想的教材应该是迅速填充学生的智力空间,撑大学生的智力空间。所以要有渐增的知识。其知识的展开又如逐级上升的台阶,使学生在学习上有适量的吃力感。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在这方面还不够理想。尤其是低年级教材,往往从第一课至最后一课,除了生字词的增加和篇幅略微加长外,在知识和认知水平上几乎没有进展,受教育者在知识上积累甚少,在认知水平上进步甚少。
      四、80分原理。 就教学言,针对特定的教材内容,让学生考100分好还是80分好?答案是:80分好。两本教材,定位于让学生考100分的那本好还是定位于80分的那本好?答案是:定位于80分的那本好。理由如下:
A:100个字会读会写,要求考100分。
学习过程:花大量时间反复抄写生字
最好的结果:得了100分。掌握了100个字。
B:200个字会读会写,要求考80分。
学习过程: 花同样的时间抄写(不必为写错个别字挨罚。)
结果:得80分,掌握了160个字。
得70分,掌握了140个字。 得及格分(60分),掌握了120个字。
两者相较, B大于A。
       我们知道,由50分到80分远比由80分到100分容易。由50分到60分更容易。所以,完全不应该要求学生考满分。而应该考虑增加教材的容量,尤其是增加一些高文化含量的内容。在现行教材暂难变动的情况下,学校应考虑自行增加课外阅读量(特别是原典)。同时,降低对学生考试分数的要求。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喵喵网

GMT+8, 2024-4-28 00:56 , Processed in 0.04190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