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喵喵网 群组 休闲 时尚 国学新知 论语点评录
查看: 5726|回复: 7
go

论语点评录   [复制链接]

楼主
rabbithong 发表于 2011-3-22 01:0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孔子只是儒家的一部分,单单只是从论语里挑出的这几句话,判定儒家思想缺乏人道有些不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切人道主义的基本出发点。

世俗人道主义,是个方法论主义。它里面没有具体的概念。映事,映景,概念可以变化。的确很难淘汰,但也很难确立。就像“好好学习”主义者,好好学习是正确的,但也只是个方法,没有内容。检验是个工具,检验创造不出真理,只能佐证真理的接受性和伪真理。而真理并不因为有没有检验而就不是真理。
2#
rabbithong 发表于 2011-3-23 08:54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40 火车 的帖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确是一条道德原则,我无意将之拔高,但是也是其中之一不可忽视的基础点。

道德只是用于自律,从实施者来看似乎是这样,但是同时它势必是察看世界的自用标准,你用什么标准量已,也就用什么标准量人。这个世界似乎是法律,合同界定,但是道德律的作用不因人视之无效而就真无效,否则人们就不会因为吵架而受伤。

没有先验的真理,只有不幸生于真理之后的人们。比如“世俗人道主义”在我们出生前已在世面上发生,被我们出生看到且思且想且认同。所以,主张每个人衡量,不是“世俗人道主义”,而是每个天生人的自然功能的重申。就像被奴役的人重申人生而平等的权力一样。在我陋见里,是人类自由的化名反映。
我不是反对你的“世俗人道主义”而是说,不要用个名字将爱真理爱较劲的大伙 分 别 开来。

我将它理解为“方法论主义”,不是因为其它的没有方法论。比如我是个怀疑经验主义者,但我信而是基督徒。 并不是排斥方法论主义,而是不愿把一个方法论高过一个实体理论。就像你喜欢三段论方法,我喜欢反证法,但是题目呢?答案呢?它们不还是在那里安静地等待我们去思考它们。
3#
rabbithong 发表于 2011-3-23 09:1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楼主写的对孔子的思考是很值得学习的。
所不认同的: 孔子是儒家的源头,但不能全权代表儒家。所以对孔子的批判性思考从而引申到整个儒家,在下认为不妥。孟子的很多观点是相当优秀的,中庸里也已经对孔子的很多观点有跟进和进一步了。孔子语中“朝闻道,夕死可以”,这一句话本身就是对他自己语论的一种开放,意为:你们继续,即使一生随我学习,临死前听到“道”也是比我好,死也值。孔子是将真理的“道”高于自己的言论的。
    介于春秋齐鸣的这样开放性环境,我不认为孔子可以代表思想封锁的一个标靶。虽然某党一直这样赖给孔子。其实汉唐文化一直以开放海纳为显著特征。思想封锁以中国历史上来看,还是文革为最。儒家大师,常见报端的是孔子而已,其实历代都有高人,高人们也不完全照搬孔子。直到朱熹理学,才有些狠态,其他就是吵嘴。

点评

火车  好吧,以孔子和他的一小撮弟子为代表的部分儒家思想  发表于 2011-3-23 13:45  回复  
4#
rabbithong 发表于 2011-3-23 09:46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rabbithong 于 2011-3-23 09:51 编辑

“别人打你左脸,你把右脸也凑过去让他打”的教义。基督教的这个教义

楼主这段话,我反对。因为这不是基督教的教义,这是基督教的断章取义。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里面一个基督的字都没有。基督教称为教义的只有且经过他们开会讨论好几年的那一段,被 法定 是基督教教义,(以我的表述方式说)即: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世人犯罪都进入死亡,而神爱世人,愿意以耶稣基督的身份降世为人,以无罪的生命替众人死在十字架上,赎回那些信他接受他却要死的人们生命,永生。
(sorry)这点很重要。就像“黄皮肤黑眼睛,中国人的介绍”这样的不完整表述是会引起争议一样,因为日本人还不是中国人,越南人也还不是中国人。

“别人打你左脸,你把右脸也凑过去让他打”是耶稣说的一句话。但我仍然不能说那个 不 把右脸凑过去让人打的 基督徒 违反教义。因为我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挟耶稣的话以令人低头,这是违法的。我不敢,因为上帝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在的,所以上帝比我先知道,比我知道全面,比我更能看到明天,审判在神,不在我。 虽然可能仍然被你挤兑认为是在传教,但我更想表明的是,不能称不做的人违反教义的同时就证明那不是教义。

我说的那段教义,真的是法定的,请尊重一下即使我转述。虽然那听起来像个传说,还是可以爱的可爱上帝。
可以万般方式理解基督教,但不是每一种理解都可以称为这是教义。

点评

火车  谢谢指正。我能不能说这是基督的教导呢?  发表于 2011-3-23 13:47  回复  
5#
rabbithong 发表于 2011-3-23 23:47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45 天恒爸爸 的帖子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词:感情内缩,是形容人受到伤害后选择感情内缩的方式来回应,就是不再关心不再爱了。 由此想到,无论问题如何,也不要理性内缩:不再想了,不再管了。佛家后期很有这些事情发生,情爱痛了,就不要和人在一起了,跑到猫猫狗狗花花草草那里单过,由于人的纯天然感情功能还是在的,结果就看那些猫猫狗狗花花草草看得比人还高,依旧没有逃过人的感情功能。(这是题外话了,因为感觉有这个可能,所以说说,欢迎小佛砖)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达成共识?
在我P
6#
rabbithong 发表于 2011-3-23 23:4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45 天恒爸爸 的帖子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词:感情内缩,是形容人受到伤害后选择感情内缩的方式来回应,就是不再关心不再爱了。 由此想到,无论问题如何,也不要理性内缩:不再想了,不再管了。佛家后期很有这些事情发生,情爱痛了,就不要和人在一起了,跑到猫猫狗狗花花草草那里单过,由于人的纯天然感情功能还是在的,结果就看那些猫猫狗狗花花草草看得比人还高,依旧没有逃过人的感情功能。(这是题外话了,因为感觉有这个可能,所以说说,欢迎小佛砖)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达成共识?
在我局限的逻辑里认为,人与真理就像盲人摸大象,除非大象自己说自己是什么样,其它盲人对于大象的认识都不算错也不算对。其实如果执着于一个解释或者骄傲于自己的认为,那永远无法达成共识。圣经教导我唯一的共识是:谦卑自己,我所见只于我的壃界中所见,你所见于我所不知的领域中所见。不以对错论英雄,非要争个你对我错的吗?“你们要谨慎,你们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了”(圣经加拉太书)

所以的确不光是宽容精神,更多的是谦卑精神。而且在西方的言论自由理论后面,是有很深的神学背景的。怎么能放心让人随便说话,难道不会怎么怎么样吗?这种担心在有神掌主权的后台支持下是不容易产生的。说吧,没事,但要想想好,因为上帝在那里,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和神交帐的。万事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其实,没有达成共识,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这就是现实,真的现实,而且是人类运行几千年的现实。没有关系,当做满天星空看吧,个个都很美丽,少了哪个都缺点。比如发展,是要各个角度去看的,这个中庸里也有说,物理也常常这样说:一个东西,有长度、密度、导热性、阻电性等等。既然求发展,别顾此失彼的好。
而且,所有能达成的共识,神都早已将律法刻在人的心版上,虽然人可以有自由不搭理它,但是仍然是在人心上。真理之永恒,就像人类有没有发现地球是圆的,它都圆了很久很久,即使住在上面的人为此吵红了脸。
7#
rabbithong 发表于 2011-3-24 00:12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50 火车 的帖子

要什么样的回答才算是回答了呢?当孔子这样写的时候,难道他没想过这些表达方式吗?也许是想过,但是发现讲不清,所以还是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说才是比较不会被套住。而且,这句话我以为他不是在讲施不施,怎么施的问题,而是说同理心的问题。要有同理心,要体会别人的感受,要原谅别人因为自己不愿意做错事没人原谅我。所以后来有这样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谁都是爹妈生的。。。等等。

已之所欲,以为是好的事情,想与别人分享,想别人也有,出于爱;也有出于自私,不施于人。已之所欲,所欲的是不好的事,愿别人不要遭我这罪,出于爱,不施于人;也有出于不甘的恶心,愿施于人。

已不欲人之所欲,当如何?这个以我所见没有成形在文案中,但是儒生们常常做的是力谏,谏不行或自己死掉或隐掉,写悲愤诗词:老天啊,我问心无愧。我更喜欢圣经教导:用爱心说诚实话。
8#
rabbithong 发表于 2011-4-3 00:16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50 火车 的帖子

在如何施,施什么的问题上。最近看到 朋霍费尔的介绍,以及他的《伦理学》(胡其鼎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他所提出的一套活力充沛的社会道德伦理,让人可以“由下而上,从被放逐者、被怀疑者、被苦待者、无助者、被压迫者和被谩骂者的角度——简言之,是从受苦者的眼睛去观看世界历史的大事”,当德国庆祝它使法国陷落之时,朋霍费尔呼吁教会作出群体的“认罪宣告”。他宣称,“教会承认自己曾目击横蛮暴力的不法使用,亲眼看见无数无辜、受压迫、被仇敌杀害的人的肉体及精神苦难;也承认自己并没有为受害者代言发声,更没有寻求方法协助他们尽快纾忧解困。教会须为最软弱、无助的人之死背上罪责。” ——摘自

虽然他的很多观点我不理解和认同,但是他的角度是很有营养和启发的。这里的教会,不是宗教组织术语,可以理解为人的团结所成的力量(按我对基督教义的理解)。人类团结而成的力量,如果不被如此使用,使用在其它方面那都是可怕且邪恶的。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喵喵网

GMT+8, 2024-6-16 17:26 , Processed in 0.07596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