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网

 

 

搜索
喵喵网 群组 社会教育 素质 金桥儿童生活馆 一本不可不看的书:《人生设计在童年》 ...
查看: 2518|回复: 12
go

[佳作推荐] 一本不可不看的书:《人生设计在童年》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26 06:51 编辑

给大家推荐一本不可不看的书:
《人生设计在童年》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39984.html
2#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15 07:47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15 07:49 编辑

书中有一些观念,例如培养精英,让孩子放弃玩耍,超前、刻苦学习,我恐怕还是不能接受,不过,这是一扇介绍美国真实的小学、中学生活的窗口,特别是作者是一位择校顾问,对于中国所欠缺的职业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者给了详细的介绍。
3#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15 07:5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15 07:53 编辑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
多姿多彩的基础课程
美国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经济等课程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美国的基础教育不仅注重于知识点,更注重广泛的涉及面,使学生具有综合与分析的思维能力。优秀的教育,“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语 )。这才是造就在未来社会既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又认真、严谨,而且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的人才的根基。
例如,在一所颇有名气的四年制高中里,学校开设了350门看了令人头晕目眩的学术课程中(此外,还有几十门体育课程)。学校把400多门课程分门别类地分成16个学科,有现代语言、古典语言、英语、历史、宗教、人类学、心理学、经济、艺术、舞蹈、戏剧、音乐、体育等。“正正经经”的“基础课程”如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课程的总数量只占不到全部课程的25%。不过,即使是数理化课程,也有让人颇感意外的内容。在35门数学课程里,从一般中学的几何代数到大学的微积分直至离散数学、多变量微分方程、线性代数与常微分方程等大学高年级课程,应有尽有。自然科学的科目除了化学、物理之外,还有海洋生物、物理化学、分子基因学等大学的课程。无论是数理化还是人文学科的课程,都有高于全国大学统一考试课程的大学高年级课程。
在44门宗教课程中,除了有哲学、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的存在主义、社会伦理学之外,也有包括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在内的世界各大宗教,各自都作为独立的课程。英语课程有从小说到电视-电影技术、文学创作、文学浪漫主义与批判、戏剧文学等。历史类的课程,则有更广泛的人文内容,如资本主义与批判、妇女与当代西方社会、美国政治与国家政策、现代战争与和平、亚洲文明、现代中国等。在56门现代语言课程中,除了有汉、法、德、日、西、俄的语言课之外,甚至还有中国文学、当代中国文学、法国戏剧,等等。至于艺术(即美术)、舞蹈、戏剧、音乐这几个学科的课程也是让人眼花缭乱。从雕塑到摄影,从舞蹈及其历史到舞蹈编导,从导演到电影制作,从音乐原理到高级作曲课程,从常见的室内乐到西非洲鼓乐,真是应有尽有,令人惊叹。

顺便提一下,我也参观了平和、尚德这样的名校,在上海要找到类似上面这样的一所高中,目前是不可能的。不知道今后会不会有?高考制度不做出重大改变,老师和学生的重心永远是围着高考来转的!
4#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15 07:57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15 08:00 编辑

职业意识从娃娃抓起
“素质教育”提早到了“零岁”,职业意识到18岁竟还没有形成!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现实!职业发展指导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在发展中国家,还完全处于可悲的“蛮荒”状态!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被很多人忽视。

许多人很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却摸不清到底什么是综合素质,很多人拖着孩子到处学琴、学书法、学武术,参加各种名目的比赛,就是没有认识到,对孩子职业意识的培养,对孩子进行职业发展的指导教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素质教育”,甚至可以说,正确的、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而且还大大超出了大家的理解。

美国 《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就要开始!从6岁开始,就要培养职业意识!接受职业发展指导,学会并开始职业规划,让学生进行与就业有关的12种能力、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这几十项似曾相识的能力和“指标”,不仅包括而且远远超出了中国教育界广泛讨论的“素质教育”的范畴,堪称加强版的综合素质教育。

这个小学生部分细化的具体“指标”是高标准的,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个人的举止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列举个人的兴趣、能力、强项和缺点;描述几种通过工作的方法达到个人需要的例子;举例说明与他人交流的有效技巧, 说明当来自同学朋友的压力与自己的看法相悖时,应该采取怎样合适的举止;说明处理冲突、压抑和各种情绪的好方法……

对于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要认识自己各科目的强弱;定义几种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描述能力、努力和成就之间的关系;制定改进学业的行动计划;描述现在的学习与今后工作的关系;具备理解和使用职业信息的技能;了解家庭成员等人的工作情况;根据数据、人和事定义不同的职业;描述在职业问题上人生观、态度、个人兴趣、能力之间的关系;知道人们是如何在职业市场上获得职业信息的;知道个人素质对获得并且保有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知道工作与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最后,是“职业规划”的问题。《指导方针》要求小学生具有职业决策的意识,定义和评估那些干扰达到预定目标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各种情形下的决策方案;描述各种职业群所需要的不同技巧;制订并且开发出一份面对小学生的职业计划。

5#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15 08:12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家长能教什么
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把将要学的课题放到学生的面前,通过同情心、情感、想象力和耐心唤醒学生永不休止的动力,寻求答案和见解,使其开阔人生视野,并赋之以内涵。

——纳森·普西,哈佛校长 1953~1971

成年人的知识老化和衰退,以及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和细分工,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难以胜任。其实,家长只要能给小孩子提出好的问题就行了,应该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从作者巧妙地让孩子9岁背SAT/GRE单词以胜任经典名著原文的阅读中,通过策略、方法和规则的制定,我们看出这位父亲的智慧。
6#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15 08:14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15 08:17 编辑

“放羊”和“开小灶”
学校宽松的教育环境,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我来说,不盲目欣赏美国小学“放羊”式的教育,而是乘机开“小灶”。

美国的学校与中国的大不一样,韦恩太太从不难为孩子们,她在课堂上让大家轻轻松松地玩儿。比如,让孩子们用彩纸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可以剪一朵花,再写上或画上孩子们认为好玩的东西,把它们贴到大张的纸上,旁边写上flower( 花 ),bird( 鸟 )等,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就算是完成一份作业。有趣的是,那些图案不管像什么,像不像,韦恩太太总是在边上贴个小星星。女儿告诉我,这就表示good。有趣的是,用一张黄纸剪成一个圆,贴到纸上,无论注明是sun, 还是moon,都给贴个星。美国老师可真逗,不管怎样,先鼓励再说。不过,如果在那圆球边上再加上几条向外发散的线条,注明 sun,表示太阳比月亮更亮,就会多得一个星。韦恩太太就是用星星的个数来表示她的满意程度,女儿常常为了多得到的一两个星星而兴奋不已。

除了剪纸之外,从学校里学的另一项技能就是用蜡笔涂色。孩子们在韦恩太太发的印好各种图案的纸上用蜡笔涂上色彩,至于涂什么颜色,随各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每天放学回家,女儿都要把书包里的东西翻出来给我们看。里面除了有剪刀、蜡笔外,就是一叠一叠剪纸贴画和还未上彩的图画。妻子看了,不禁担忧地直嘀咕:“这学校真是放羊了,好像什么也不教。中国的孩子,3岁就开始背‘床前明月光’了,这么大的孩子,早该学两位数加减法了。”我的看法则不然:你看她几个月下来,英语已经说得挺流利,嘴里不时冒出一连串句子,让你发好一会儿愣才反应过来呢。再说剪纸,看起来好像没有“学”到什么,实际上培养了小孩的观察力和创造性。孩子们剪的花鸟或其他动物的形状都不是老师教的,是自己观察或想出来的。你说树叶是尖的,有的小孩说某种树的叶子是圆的。你说松鼠的尾巴总是往上翘,但有的小孩说,他家后院的松鼠生气时是拖着下垂的尾巴跑走的。大家都说坦克应该是绿色的伪装色,高倩把坦克涂成金黄色的。她说,她涂的色彩,表现的是落日前的坦克,不信,你出去看看,夕阳照耀下的汽车是不是金黄色的。

我对这样的教育方法倒是挺欣赏的。它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背几句诗词要好。虽然老师不教两位数加减,甚至都没正经教数学,但是几个月下来,女儿翻着那一叠叠剪纸贴画和蜡笔上色的图画,翻来覆去地数着韦恩太太贴在上面的小星星,还是自己琢磨着把那个数目给“算”了出来。

这样没有课本、没有教学目标的“放羊”,居然也收到了挺好的效果。更令我高兴的是,女儿对学校的感情日益加深。她每天总是巴望着去上学。放学一到家,就往我的办公室挂电话,而且总是这样开始:“爸爸,你知道吗?”接着,津津乐道地报告学校里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学校成了她快乐的源泉。

不过,如果我盲目欣赏这种“放羊”式的教育,女儿一定不会取得今天的成果。在美国的小学甚至初中阶段,基本的、面对大众的普及教育的要求并不高,许多学生和家长没有认识到,仅仅达到这些学校的基本教育程度,绝对不足以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不少对美国教育不甚了解的华人家长,被孩子轻轻松松拿回来的一个又一个“A”所迷惑,直到十年八年以后,才大梦初醒,可惜为时已晚。

我既赞赏美国小学教育的开放、宽松和自主,也珍惜、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适当的题海训练,具备较好的“应试”本领是不可忽视的,“应试”本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利用开发智力和创造性思维最宝贵的童年时期,抓紧时间,率先“起跑”,这种“中西合璧”的方法是成功的妙方。

在欣赏美国教育方式时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是很不科学的。相反的,应该将中国与美国教育的经验和特点结合起来。



7#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15 08:16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15 08:29 编辑

不要让学校干扰教育

我从来不让学校教育干扰我的教育。
——马克·吐温

不能达到自己教育目标的学校教育,就不是好的教育。无论是“好”学校还是“差”学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干扰实现自己教育目标的现象。学校教育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教育期望即人生目标,反而干扰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设法改变它,终止它或者远离它。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教育目标,把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千万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了自己的教育。

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常常是在小学、中学阶段培养起来的,如果在这个阶段思想被禁锢,各方面的特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长大以后再塑就困难多了。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我从来不让学校教育干扰我的教育。”他说的“学校教育”显然指的是在学校老师的教学范围和压力下,为不感兴趣的科目,为成绩而被动学习涉及面较窄的知识,“我的教育”指的则是自我教育和人生的教育。
他认为,“我的教育”所学到的知识,远远胜过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我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完整的教育,是包括方方面面的,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上有限的知识。

很多人认为,在美国教育的小学阶段,学校里并没有教多少有用的知识。他们在对美国“基础教育”失望和无奈之余,不知如何应对,虽然有的家长,喜忧参半地让他们的孩子走了跳级的路,但是一个孩子一生中能跳几级呢?以我之见,许多华人孩子即使跳两三级之后,他们的数学还是可以领先的。那么,接下来呢?难道还要不断地跳?
我倒对人们常常抱怨美国学校“不教”什么东西的现象不以为然。中国的数理化基础看起来很强,奥林匹克竞赛遍地开花,相形之下美国数学教育很差,可是为什么美国的数学家并不比中国少呢?

我想,学习的问题在于自己,我认为,美国小学里“缓慢”的教学进度反而是可喜可贺的,它给了孩子们充足的空间,让孩子获取更多各自感兴趣的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拥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如果学校里的功课极为繁忙,孩子们还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开发自身的思维和潜力呢?怎么能够为自己特定的人生目标,学习和培养某些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呢?学校宽松的气氛反而给了自身发展以条件,让孩子可以自由挥洒,开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实际上是“坏事”变好事。

家长应该抓紧孩子的这一阶段,探索孩子的兴趣志向,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千万不要荒费这个大好时机!我就是从女儿的学前班开始,直到五六年级这一段最宽松、最重要、最宝贵的时间里,培养了对她产生终生影响的爱好、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锻炼了独立的和较成熟的思维。

我的办法是,在这个阶段给她大开“小灶”,安排很多课外自学计划,参加校外活动项目。比如,解数学题、练打字、学芭蕾和民族舞蹈、学钢琴、学游泳、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练写作、学习法语西班牙语、背SAT/GRE单词,等等。当然,这都是要好好计划,想办法让孩子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的。

广泛的涉猎,有意培养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课外学习打下的坚实知识基础,融会贯通成了她的品格,使她从小养成勤奋自主的习惯。从六七年级开始,她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意识就非常强,遇事很有主见。进入大学,考入法学院,直至找到最好的工作机会,都是依靠她自己谋划、自主思考、自我决定的,一路走来,坦坦荡荡。

绝大多数孩子,包括后来很成功的孩子都不是“天才”,我女儿亦然。如果把她放到中国的重点中学里,在几百人一致的训练环境下,不要说脱颖而出,恐怕保住中游都不易,哪能涉猎广泛的知识和掌握许多技能?她之所以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广阔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因为在她关键的童年、少年成长期,拥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了早期的人生设计,并非由于所谓的聪明和“天赋”。

教育和学习应该是有意义、有目标的,应该围绕人生理想来进行。如果学校的教育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和人生目标,就是干扰了自己的教育,就不是好的教育,就要想办法改变它、终止它或者远离它。

有的学校虽然很“好”,但是,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好学校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提供最合适的教育。相反的,有时候正是“好”学校干扰了学生的教育,干扰了学生真正应该接受的多姿多彩的教育。

很多非常“好”的学校,由于全校整齐划一的课程,加上高强度的训练,使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特长的空间,创造性和学习自主性受到强烈的压抑,这样的教育实际上起了“干扰教育”的作用。

学校如果不能满足家庭和孩子自己的教育期望即人生目标,反而干扰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设法改变它,终止它或者离开它。不能达到自己教育目标的学校教育,就不是好的教育。无论是“好”学校还是“差”学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干扰实现自己教育目标的现象,这种情况在美国有,在中国也有。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分析,采取措施,把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让孩子成为全面的人才。


千万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了自己的教育。

说实话,在作者提供的所有为孩子设计童年的思路中,这段章节绝对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设计童年已经不仅局限在方法论的层面,而是,作为孩子人生道路的最重要的设计师,父母的境界到底有多高?怎样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让学校教育为我所用,共同雕琢出孩子这块美玉的内核。

所以我要远离建平实验,远离竹园小学,远离那些应试教育做得最好的学校。我非常遗憾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入进才、二中心、六师附小这样快乐教育的名校,但我有信心,通过家庭教育的努力,在一所普通的地段小学里,我女儿同样能成才,而且能比在那些“名校”里更好地成才!

点评

晴晴的妈  @核桃酥 好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发表于 2011-5-15 22:03  回复  
核桃酥  儿童生活馆 的确应该定位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即补充学校教育不足或者缺乏,但实际又非常需要和重要的课程,拓宽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兴趣。  发表于 2011-5-15 17:25  回复  
8#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15 08:1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15 08:30 编辑

好了,摘抄了这么多内容,算是给作者打了很多广告,剩下的,新浪读书频道上有全文内容,请大家点击一楼提供的链接,自己去阅读吧。
有什么感受,希望一起交流下。

9#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15 22:15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13 核桃酥 的帖子

类似的主题还有很多,例如生命教育,教孩子珍惜生命,面对逆境和负面情绪,感恩教育,等。

实验东校好像从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开始,开设了哲学课,老师和孩子一起探讨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这类课程是非应试的,非智力的,可能在台湾会有一些,但大概很难被上海的主流教育市场所接受,有时候会以讲座的形式出现。

如果要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估计要找找华师大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咨询类的志愿者团体。可能龅牙兔会有这方面的情商教育课程。
10#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23 19:39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23 20:12 编辑

回复 #13 核桃酥 的帖子

周日下午女儿非要跟着幼儿园的同班好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免费的美德系列讲座,出于好奇,我也跟着去旁听了。

这是一个叫做巴哈伊教的大学英语老师在自己家里举办的活动,这个宗教里有一整套的青少年灵性教育的课程,叫做儒禧(ruxi)课程,这套课程每个成人都要学习,自己的心灵成长也伴随这孩子的成长,所以算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家长学校。主要形式是唱歌,然后是讲故事(宗教故事),鼓励每个人参与讨论,圆圈游戏,绘画和吃点心。有个小学二年级孩子已经去了一段时间了,妈妈并不知道女儿在学什么,但是发现女儿的语文有进步了,所以还继续

全部内容都是免费的,老师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要坚持。

老师的未婚夫是一位来自英国的教授,老头游历过58个国家,精通好几门外语,应朋友之约正在为孩子们准备一个英语课程,目标不是学习语言,而是激发孩子去自信地表达和交流。他在德国曾教过青少年学英语,不过孩子最少也有11岁了。我和他交流了半个多小时,痛感自己学习了那么多年英语,和老外交流还是很费力。

11#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23 19:59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23 20:25 编辑

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宗教,昨晚花时间去研究这个全新的宗教,非常纠结。

女儿说一定要再去,一定会坚持去,我只好给她报名,并且也报名学习英语。但爸爸很是担心,说只学英语,不去参加儒禧课程。

坦白说,这个宗教是倡导灵性和创造力的教育,其信仰也是我所知道的宗教中和教育的本质最接近的(至少比中国的应试教育要好出太多),他们说,创造力和教育同等重要!他们反对过度的竞争,提倡友爱、和平与合作。他们反对追求功利和金钱,鼓励聆听内心的启示。这样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灵、智力发展是有益的。

例如,女儿跟着学唱了了好几首中英文美德之歌,听故事及反复念诵“那些怀着绝对仁慈、友爱的精神与所有的人类交往者是幸福的”。印象中一首是爱之歌,有一首歌是小朋友都很喜欢,回来后两个小朋友反复吟唱“一树之叶,一海之珠,一园之花”、而我也很受感染的:

The Unity Song 团结之歌

The Unity Song
We are drops(We are drops)of one ocean.

We are waves(We are waves)of one sea.

Come and join us, in our quest for unity.

It’s a way of life for you and me.



We are flowers(We are flowers)of one garden.

We are leaves(We are leaves)of one tree.

Come and join us, in our quest for unity.

It’s a way of life for you and me.



All the earth.

Is one country.

We are one family.

Come and join us, in our quest for unity.

It’s a way of life for you and me.



我们是(我们是)一海之珠(一海之珠)

我们是(我们是)一树之叶(一树之叶)

来吧朋友(来吧朋友)为了团结的目标是你和我的生命之道



全世界(全世界)一个国家(一个国家)

全人类(全人类)他的公民(他的公民)

来吧朋友(来吧朋友)为了团结的目标是你和我的生命之道



12#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23 20:08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23 20:17 编辑

很矛盾,我听过华德福教育有类似的讲座,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在我眼里带有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

现在是一个提倡美德教育的巴哈伊教,虽然巴哈伊信仰主要关注社会和道德问题,其训诫相比其他宗教更新、更现代,在“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的教义中,不难看出其力图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但其经文和宗教故事在我眼里仍有神秘色彩。我很希望女儿接触到美德,可以身心和谐,灵智合一,与社会很好地相处,成为世界公民,这些都是宗教信义中一些积极的地方,但是我们还不太想让孩子这么小就洗脑。

纠结~
13#
晴晴的妈 发表于 2011-5-25 23:40 |发短消息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11-5-25 23:48 编辑

不管是用国学洗脑洗心,还是用宗教洗,还是送到体制内的小学接受共产主义/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教育,其实作为孩子教育的总设计师,父母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

作为无神论者,我们把宗教视作异端,而没准在西方国家,共产主义者也是他们眼中的另类呢。

那天那个巴哈伊的老师告诉我,你教给孩子的东西是不是你真正相信而且正在实践的,孩子是看得懂的。

我还是得把小孩送到中国式的小学里去接受中国式的教育,老师学了那么多教育理论,学校喊那么多口号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给孩子素质教育、快乐童年,到头来,眼里还是只有分数最重要!满口的仁义道德,到头来,还是钱最实惠!唉,中国式教育,太功利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喵喵网

GMT+8, 2024-6-2 11:18 , Processed in 0.38935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